摘要 | 第1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10-12页 |
·网络教室现状与分析 | 第12-13页 |
·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| 第13-16页 |
·论文的体系结构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与系统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支撑 | 第17-37页 |
·P2P 概述 | 第17-21页 |
·P2P 网络的优点 | 第17-18页 |
·P2P 的发展与结构 | 第18-19页 |
·P2P 网络的应用 | 第19-20页 |
·P2P 系统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20-21页 |
·基于JAVA 的P2P 解决方案的优势 | 第21-22页 |
·JXTA 简介 | 第22页 |
·JXTA 平台的一些基本概念 | 第22-26页 |
·标志符(Identifiers) | 第23页 |
·对等点(Peer) | 第23页 |
·点组(PeerGroup) | 第23页 |
·端点(Endpoint) | 第23-24页 |
·管道(Pipe) | 第24页 |
·通告(Advertisement) | 第24-25页 |
·消息(Message) | 第25页 |
·集合点(Rendezvous) | 第25页 |
·网络服务(Services) | 第25-26页 |
·模块(Module) | 第26页 |
·JXTA 协议 | 第26-28页 |
·端点路由协议(Endpoint Routing Protocol,ERP) | 第26-27页 |
·对等点解析协议(Peer Information Protocol,PRP) | 第27页 |
·集合点协议(Rendezvous Protocol,RVP) | 第27页 |
·对等点发现协议(Peer Discovery Protocol,PDP) | 第27页 |
·管道绑定协议(Pipe Binding Protocol,PBP) | 第27页 |
·对等点信息协议(Peer Information Protocol,PIP) | 第27-28页 |
·JXTA 中的一些重要工作原理 | 第28-30页 |
·JXTA 的组织形式 | 第28页 |
·JXTA 的查询过程 | 第28-29页 |
·防火墙的穿越 | 第29-30页 |
·JXTA 的新发展 | 第30页 |
·本系统中对JXTA 的使用 | 第30-33页 |
·peerID 和PeergroupID | 第31页 |
·点组的创建 | 第31页 |
·集合点服务 | 第31-32页 |
·发现服务 | 第32页 |
·管道 | 第32-33页 |
·JXTAServerSocket 与JXTASocket | 第33页 |
·Java 媒体框架(JMF) | 第33-36页 |
·JMF 运作模式 | 第33-34页 |
·JMF 相关概念 | 第34-35页 |
·播放器的状态 | 第35页 |
·本系统中对JMF 的使用 | 第35-36页 |
·SWT(Standard Widget Toolkit)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网络教室系统模型 | 第37-44页 |
·基于JXTA 的程序模型及运行流程 | 第37-39页 |
·网络教室系统模型及功能 | 第39-40页 |
·通信管理层 | 第40-41页 |
·会话管理层 | 第41-42页 |
·应用协同层 | 第42页 |
·系统的信息流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| 第44-56页 |
·系统主要模块的功能及实现 | 第44-45页 |
·系统启动模块 | 第45-46页 |
·视频音频流处理模块 | 第46-47页 |
·JXTA 网络基本元素构建模块 | 第47-49页 |
·JXTA 网络用户发现模块 | 第49-50页 |
·JXTA 网络用户连接模块 | 第50-51页 |
·消息封装模块 | 第51页 |
·消息数据接收发送模块 | 第51-52页 |
·网页浏览模块 | 第52页 |
·同步演示(共享浏览)模块 | 第52-54页 |
·主窗口界面模块 | 第54-55页 |
·系统的使用 | 第55-56页 |
第五章 系统测试 | 第56-61页 |
·JXTA 网络的建立时间 | 第57-58页 |
·应用的延迟 | 第58-59页 |
·系统网络流量 | 第59-60页 |
·用户调查及测试结论 | 第60-61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1-64页 |
·主要工作 | 第61-62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62页 |
·下一步工作 | 第62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67页 |
攻硕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67-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