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11-13页 |
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13-18页 |
1.临床资料 | 第13-14页 |
1.1 病例来源 | 第13页 |
1.2 诊断标准 | 第13页 |
1.3 病例选择 | 第13-14页 |
2.分组及治疗方法 | 第14-16页 |
2.1 分组方法 | 第14-15页 |
2.2 治疗方法 | 第15-16页 |
3.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| 第16-17页 |
3.1 安全性观测指标 | 第16页 |
3.2 疗效观测指标 | 第16页 |
3.3 疗效评价标准 | 第16-17页 |
3.4 不良反应观测 | 第17页 |
4.统计学分析方法 | 第17-18页 |
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| 第18-28页 |
1. 一般资料分析 | 第18-19页 |
2. 研究结果分析 | 第19-27页 |
2.1 三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值变化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2 三组治疗前后红细胞计数以及红细胞压积变化分析 | 第20-22页 |
2.3 三组治疗前后心率变化分析 | 第22页 |
2.4 三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变化分析 | 第22-24页 |
2.5 三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分析 | 第24-27页 |
3.三组观察期间安全性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及副反应比较 | 第27-28页 |
第三部分 讨论 | 第28-37页 |
1.中西医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| 第28-32页 |
2.益气补血法治疗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理论依据 | 第32-35页 |
3.不足及展望 | 第35-37页 |
第四部分 结论 | 第37-38页 |
致谢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2页 |
附录A | 第42-43页 |
附录B | 第43-45页 |
附录C | 第45-46页 |
附录D | 第46-47页 |
附录E | 第47-48页 |
综述 | 第4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