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丹江市城区电力规划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本文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1.2 牡丹江市城区供电整体概况 | 第10-12页 |
1.2.1 变电和线路情况 | 第10-11页 |
1.2.2 电网结构 | 第11页 |
1.2.3 主要设备运行年限 | 第11-12页 |
1.3 供电区域划分 | 第12页 |
1.4 电网现状评估 | 第12-16页 |
1.4.1 配电网主要运行指标分析 | 第13-16页 |
1.4.2 电网现状小结 | 第16页 |
1.5 本文的主要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6 本文的结构安排 | 第17-18页 |
第2章 牡丹江市城区电力需求预测、规划目标及原则 | 第18-32页 |
2.1 历史负荷增长趋势及负荷特性分析 | 第18-19页 |
2.1.1 负荷增长趋势分析 | 第18页 |
2.1.2 牡丹江市城区全社会用电量和最大负荷 | 第18页 |
2.1.3 各产业用电量构成 | 第18-19页 |
2.2 负荷特性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2.1 年负荷曲线 | 第19页 |
2.2.2 典型日负荷曲线 | 第19-20页 |
2.3 负荷预测 | 第20-24页 |
2.4 预测结果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5 电源规划方案 | 第25页 |
2.6 分电压等级网供负荷预测 | 第25-26页 |
2.6.1 110kV网供负荷预测 | 第25-26页 |
2.6.2 35kV网供负荷预测 | 第26页 |
2.6.3 10kV网供负荷预测 | 第26页 |
2.7 配电网规划目标 | 第26页 |
2.8 配电网发展总体目标 | 第26-27页 |
2.9 规划重点 | 第27页 |
2.10 110~35kV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| 第27-29页 |
2.10.1 容载比 | 第27页 |
2.10.2 电网结构 | 第27-28页 |
2.10.3 变电站 | 第28页 |
2.10.4 线路 | 第28-29页 |
2.11 10kV电网规划技术原则 | 第29-30页 |
2.11.1 电网结构 | 第29页 |
2.11.2 电缆线路 | 第29-30页 |
2.11.3 配电设备设施 | 第30页 |
2.12 电网智能化要求 | 第30-31页 |
2.13 配电网改造技术原则 | 第31页 |
2.14 其他 | 第31-32页 |
第3章 城区电网的规划内容 | 第32-36页 |
3.1 110kV电网规划 | 第32-34页 |
3.1.1 边界条件 | 第32页 |
3.1.2 变电站规划 | 第32-33页 |
3.1.3 电网网架规划 | 第33页 |
3.1.4 改造工程规划 | 第33-34页 |
3.2 35kV电网规划 | 第34页 |
3.2.1 变电站规划 | 第34页 |
3.2.2 35kV高压线路入地改造规模 | 第34页 |
3.3 10kV及以下电网规划 | 第34-36页 |
3.3.1 10kV配变规划 | 第34页 |
3.3.2 10kV网架规划 | 第34页 |
3.3.3 10kV电网规划规模 | 第34-35页 |
3.3.4 工程类型 | 第35页 |
3.3.5 电力线路入地专项规划 | 第35-36页 |
第4章 电力线路入地敷设方案与线路跨江段方案 | 第36-46页 |
4.1 电力线路入地敷设方案 | 第36-44页 |
4.1.1 排管敷设方案 | 第36-38页 |
4.1.2 电缆隧道敷设方案 | 第38-39页 |
4.1.3 方案选择 | 第39页 |
4.1.4 电缆选型 | 第39-40页 |
4.1.5 改造规模 | 第40-44页 |
4.2 电力线路跨江段解决方案 | 第44-46页 |
第5章 电力规划研究的效果与分析 | 第46-48页 |
5.1 配电网整体规划效果 | 第46页 |
5.2 110kV-35kV电网规划效果 | 第46页 |
5.3 10kV电网规划效果 | 第46页 |
5.4 高压线路入地规划成果 | 第46-47页 |
5.5 规划效果分析 | 第47-48页 |
5.5.1 从城市发展方面 | 第47页 |
5.5.2 从节能方面 | 第47-48页 |
第6章 规划结论及展望 | 第48-50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48页 |
6.1.1 负荷预测结果 | 第48页 |
6.1.2 各级电网建设规模 | 第48页 |
6.1.3 配网规划整体评价 | 第48页 |
6.2 展望 | 第48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3页 |
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