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卸车结构强度分析与试验研究
| 摘要 | 第3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页 |
| 1 绪论 | 第7-13页 |
| 1.1 课题学术和实用意义 | 第7-8页 |
| 1.2 自卸车强度分析发展现状及趋势 | 第8-11页 |
| 1.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1-13页 |
| 2 自卸车结构强度静力学分析 | 第13-25页 |
| 2.1 引言 | 第13页 |
| 2.2 自卸车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| 第13-15页 |
| 2.3 自卸车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| 第15-19页 |
| 2.3.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15-18页 |
| 2.3.2 货物对货箱载荷分析 | 第18-19页 |
| 2.4 自卸车结构强度静力学分析 | 第19-23页 |
| 2.4.1 满载静止工况 | 第19-21页 |
| 2.4.2 举升卸货工况 | 第21-23页 |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23-25页 |
| 3 自卸车刚柔耦合动力学建模 | 第25-39页 |
| 3.1 引言 | 第25页 |
| 3.2 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理论 | 第25-27页 |
| 3.3 自卸车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| 第27-35页 |
| 3.3.1 自卸车整车动力学建模 | 第28-30页 |
| 3.3.2 底盘系统建模 | 第30-33页 |
| 3.3.3 柔性体模型的建立 | 第33-35页 |
| 3.4 路面模型的建立 | 第35-38页 |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4 自卸车动强度分析 | 第39-59页 |
| 4.1 引言 | 第39页 |
| 4.2 动强度计算方法 | 第39-41页 |
| 4.3 自卸车动载荷分析 | 第41-48页 |
| 4.3.1 路面激励工况 | 第41-45页 |
| 4.3.2 障碍物凸块工况 | 第45-48页 |
| 4.4 自卸车动应力分析 | 第48-55页 |
| 4.4.1 路面激励工况 | 第48-51页 |
| 4.4.2 障碍物凸块工况 | 第51-55页 |
| 4.5 疲劳寿命分析 | 第55-58页 |
| 4.5.1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 | 第55-56页 |
| 4.5.2 疲劳寿命结果分析 | 第56-58页 |
| 4.6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| 5 自卸车结构强度试验研究 | 第59-77页 |
| 5.1 引言 | 第59页 |
| 5.2 测试原理及测试系统 | 第59-64页 |
| 5.3 试验测试及分析 | 第64-75页 |
| 5.3.1 测试结果分析 | 第64-69页 |
| 5.3.2 对比分析 | 第69-74页 |
| 5.3.3 误差分析 | 第74-75页 |
| 5.4 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| 6 结论与展望 | 第77-81页 |
| 6.1 结论 | 第77-78页 |
| 6.2 展望 | 第78-81页 |
| 致谢 | 第81-8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3-87页 |
| 附录 | 第87页 |
| A.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