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6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
| 绪论 | 第10-20页 |
| 一、研究缘起 | 第10-13页 |
| 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| 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7-20页 |
| 第一章 从生命礼赞到家国情怀的主题变迁 | 第20-29页 |
| 第一节 小说:历史叙事中的生命礼赞 | 第21-22页 |
| 第二节 电影:去历史化的人性张扬 | 第22-23页 |
| 第三节 电视剧: 历史叙事中的家国情怀 | 第23-24页 |
| 第四节 文化语境中的文本主题变迁 | 第24-29页 |
| 第二章 从原始性情到民族性格的角色塑造 | 第29-51页 |
| 第一节 主要角色在文本间的承续和变异探析 | 第31-46页 |
| 一、戴凤莲:人性张扬与大局意识 | 第31-38页 |
| 二、余占鳌:狂野粗犷与草莽英雄 | 第38-42页 |
| 三、刘罗汉:善良隐忍与血气方刚 | 第42-46页 |
| 第二节 新角色“新”在何处 | 第46-51页 |
| 一、朱豪三:“半文半武半野蛮”的“青天大老爷” | 第46-47页 |
| 二、高淑贤:“贞洁烈女”也“改嫁” | 第47-49页 |
| 三、张俊杰:从“富家少爷”到“抗日军师”的养成 | 第49-51页 |
| 第三章 从迂回复杂到通俗简单的叙事策略 | 第51-70页 |
| 第一节 人称和视点:“谁在讲”与“谁在看”的智慧 | 第52-58页 |
| 一、人称:从“我讲”到“主动讲”的言说调整 | 第52-54页 |
| 二、视点:从“我看”到“被看”的视角置换 | 第54-58页 |
| 第二节 时间和空间:“讲”与“看”的呈现艺术 | 第58-65页 |
| 一、时间:时间线上的述说艺术 | 第59-62页 |
| 二、空间:场景造型的多元变换 | 第62-65页 |
| 第三节 节奏:内在情感基调的外在控制 | 第65-70页 |
| 一、事件的组合 | 第66-67页 |
| 二、时间的过渡 | 第67-68页 |
| 三、场景的调度和构思 | 第68-70页 |
| 第四章 从含蓄表达到直观呈现的言语修辞 | 第70-91页 |
| 第一节 从小说到影视剧:文学修辞和影视修辞视域下的整体性考量 | 第72-81页 |
| 一、象征:意象含蓄与影像直观的正面碰撞 | 第73-76页 |
| 二、隐喻:以此言彼与画面组接的殊途并轨 | 第76-79页 |
| 三、反讽:悖论语境与含蓄意指的怅然若失 | 第79-81页 |
| 第二节 从电影到电视剧:影视修辞视域下的具体性研究 | 第81-91页 |
| 一、特写:画内情绪的聚焦与凝思 | 第82-85页 |
| 二、偏重:主题意象的渲染与强化 | 第85-91页 |
| 结语 | 第91-95页 |
| 一、不同的“红高粱”,一样的“高粱红” | 第91-93页 |
| 二、如何让“红高粱”永远这般“红” | 第93-95页 |
| 注释 | 第95-10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02-109页 |
| 附录:《红高粱》电影和电视剧文本情况简介 | 第109-112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2-113页 |
| 致谢 | 第113-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