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导论 | 第15-17页 |
1.1 跨文化传播的研究现状与理论 | 第15-16页 |
1.2 跨文化采访研究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2. 跨文化采访的文化策略框架与信息模式 | 第17-22页 |
2.1 交际文化背景:强交际环境文化与弱交际环境文化 | 第17-19页 |
2.2 建立第三文化——跨文化采访的文化策略框架 | 第19-20页 |
2.3 跨文化采访的有效传播构成要素 | 第20-21页 |
2.4 跨文化采访的双向信息交换模式 | 第21-22页 |
3. 跨文化采访的中西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对比研究 | 第22-39页 |
3.1 跨文化采访的中西宏观环境对比分析 | 第22-25页 |
3.1.1 价值观 | 第22-24页 |
3.1.2 思维方式 | 第24-25页 |
3.1.3 人际关系 | 第25页 |
3.2 跨文化采访的中西微观环境对比分析 | 第25-39页 |
3.2.1 跨文化采访的语言环境 | 第26-34页 |
3.2.1.1 词汇 | 第26-27页 |
3.2.1.2 句法 | 第27-29页 |
3.2.1.3 语篇 | 第29-30页 |
3.2.1.4 语体 | 第30-31页 |
3.2.1.5 语用 | 第31-33页 |
3.2.1.6 言语禁忌 | 第33-34页 |
3.2.2 跨文化采访的非语言环境 | 第34-39页 |
3.2.2.1 体态语 | 第35-36页 |
3.2.2.2 空间语 | 第36-37页 |
3.2.2.3 时间语 | 第37-38页 |
3.2.2.4 服饰 | 第38页 |
3.2.2.5 副语言 | 第38-39页 |
4、 跨文化采访的微观语言文化问题探讨 | 第39-53页 |
4.1 跨文化采访提问研究 | 第39-44页 |
4.1.1 跨文化采访中提问的前提与预设 | 第39-40页 |
4.1.2 跨文化采访中实施探询功能的问句分析 | 第40-43页 |
4.1.2.1 是非问系列 | 第40-42页 |
4.1.2.2 特指问系列 | 第42-43页 |
4.1.3 跨文化采访中强弱发问与对应句式选择 | 第43-44页 |
4.2 跨文化采访中的插话技巧 | 第44-47页 |
4.2.1 会话分析理论对话轮的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2.2 跨文化采访中的插话策略 | 第45-47页 |
4.2.2.1 语音策略 | 第45-46页 |
4.2.2.2 词汇策略 | 第46页 |
4.2.2.3 重复策略 | 第46-47页 |
4.3 跨文化采访中简短反馈语的运用 | 第47-49页 |
4.3.1 反馈——跨文化采访中的重要环节 | 第47-48页 |
4.3.2 跨文化采访中的英语简短反馈语词汇与规则分析 | 第48-49页 |
4.4 跨文化采访中会话含意的运用 | 第49-52页 |
4.4.1 跨文化采访中违反“质量”准则产生会话含意 | 第49-50页 |
4.4.2 跨文化采访中违反“数量”准则产生会话含意 | 第50-51页 |
4.4.3 跨文化采访中违反“关联”准则产生会话含意 | 第51页 |
4.4.4 跨文化采访中违反“方式”准则产生会话含意 | 第51-52页 |
4.5 跨文化采访中建立第三文化防止文化错位的思考 | 第52-53页 |
4.5.1 跨文化采访中增强移情可能产生文化错位 | 第52页 |
4.5.2 跨文化采访中建立第三文化防止文化错位的模式探讨 | 第52-53页 |
5、 结语 | 第53-57页 |
6、 参考文献 | 第57-60页 |
7、 致谢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