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5页 |
Contents | 第15-1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9-39页 |
·课题背景 | 第19-20页 |
·藻类的危害 | 第20-24页 |
·藻细胞的特性 | 第20-21页 |
·藻毒素 | 第21-22页 |
·嗅味物质 | 第22-24页 |
·除藻技术 | 第24-30页 |
·氧化技术 | 第24-26页 |
·活性炭吸附技术 | 第26-27页 |
·混凝沉淀技术 | 第27页 |
·过滤技术 | 第27-28页 |
·气浮技术 | 第28页 |
·生物技术 | 第28-29页 |
·膜滤技术 | 第29-30页 |
·饮用水处理工艺除藻 | 第30-35页 |
·常规处理工艺 | 第31页 |
·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 | 第31-32页 |
·以超滤膜为核心的组合工艺 | 第32-35页 |
·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| 第35-39页 |
·课题来源 | 第35页 |
·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35-39页 |
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| 第39-49页 |
·试验材料 | 第39-40页 |
·超滤膜 | 第39页 |
·粉末活性炭 | 第39-40页 |
·试验试剂 | 第40页 |
·试验原水水质 | 第40页 |
·试验装置 | 第40-42页 |
·单独SUF装置 | 第40-41页 |
·SUF组合工艺装置 | 第41-42页 |
·检测分析方法 | 第42-49页 |
·常规水质检测指标 | 第42-43页 |
·藻细胞数量及其代谢物的测定 | 第43-44页 |
·三维荧光激发-发射矩阵(EEM)光谱分析 | 第44-45页 |
·膜表面接触角的测定 | 第45页 |
·膜表面微观形态的观察 | 第45-46页 |
·反应器中细菌群落结构的检测 | 第46-49页 |
第3章 PAC/SUF工艺净化含藻水特性研究 | 第49-83页 |
·引言 | 第49页 |
·试验装置和运行条件 | 第49-50页 |
·试验装置 | 第49-50页 |
·工艺运行条件 | 第50页 |
·原水水质 | 第50页 |
·微生物的形成 | 第50-54页 |
·NH_3-N和NO_2-N的去除 | 第50-52页 |
·各反应器混合液中细菌的PCR-DGGE及测序结果 | 第52-54页 |
·浊度及藻细胞的去除 | 第54-55页 |
·浊度的去除 | 第54页 |
·叶绿素a的去除 | 第54-55页 |
·有机物的去除 | 第55-64页 |
·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 | 第55-56页 |
·COD_(Mn)的去除 | 第56-57页 |
·微囊藻毒素MC-LR的去除 | 第57-58页 |
·2-MIB和Geosmin的去除 | 第58-62页 |
·EEM分析DOM和AOM的去除 | 第62-64页 |
·膜污染情况及机理分析 | 第64-70页 |
·工艺运行期间TMP的变化情况 | 第64-65页 |
·PAC/SUF反应器混合液EPS的EEM分析 | 第65-66页 |
·SEM观察 | 第66-67页 |
·接触角的测定 | 第67-68页 |
·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(CLSM) | 第68-70页 |
·膜的化学清洗 | 第70-76页 |
·清洗方案 | 第70-71页 |
·化学清洗后TMP恢复情况 | 第71-72页 |
·超滤膜的SEM观察 | 第72-74页 |
·膜污染物的EEM分析 | 第74-76页 |
·原水水质和运行条件对膜污染的影响 | 第76-80页 |
·藻细胞浓度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·通量的影响 | 第77-78页 |
·反洗频率的影响 | 第78-79页 |
·曝气时间的影响 | 第79-8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80-83页 |
第4章 混凝沉淀-PAC/SUF组合工艺净化含藻水研究 | 第83-101页 |
·引言 | 第83页 |
·试验装置和运行条件 | 第83-84页 |
·试验装置 | 第83页 |
·工艺运行条件 | 第83页 |
·原水水质 | 第83-84页 |
·NH_3-N和NO_2-N的去除 | 第84-86页 |
·浊度和藻细胞的去除 | 第86-88页 |
·浊度的去除 | 第86-87页 |
·叶绿素 a 的去除 | 第87-88页 |
·有机物的去除 | 第88-96页 |
·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 | 第88-90页 |
·COD_(Mn)的去除 | 第90-91页 |
·微囊藻毒素MC-LR的去除 | 第91-92页 |
·-MIB和Geosmin的去除 | 第92-94页 |
·工艺各阶段EEM分析 | 第94-96页 |
·膜污染情况及机理分析 | 第96-98页 |
·工艺运行期间TMP的变化情况 | 第96-97页 |
·接触角的测定 | 第97-98页 |
·与PAC/SUF工艺效能对比 | 第98-10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第5章 常规处理-PAC/SUF组合工艺净化含藻水研究 | 第101-121页 |
·引言 | 第101页 |
·试验装置和运行条件 | 第101-102页 |
·试验装置 | 第101页 |
·运行条件 | 第101-102页 |
·原水水质 | 第102页 |
·NH_3-N和NO_2-N的去除 | 第102-104页 |
·浊度和藻细胞的去除 | 第104-106页 |
·浊度的去除 | 第104-105页 |
·叶绿素 a 的去除 | 第105-106页 |
·有机物的去除 | 第106-115页 |
·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 | 第106-109页 |
·COD_(Mn)的去除 | 第109-110页 |
·微囊藻毒素 MC-LR 的去除 | 第110-111页 |
·嗅味物质的去除 | 第111-113页 |
·各工艺段出水的 EEM 分析 | 第113-115页 |
·膜污染情况及机理分析 | 第115-117页 |
·TMP 的发展 | 第115-116页 |
·接触角的测定 | 第116-117页 |
·与混凝沉淀-PAC/SUF 工艺效能对比 | 第117-119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19-121页 |
第6章 高锰酸钾预氧化对 PAC/SUF 工艺的影响 | 第121-143页 |
·引言 | 第121页 |
·试验装置和运行条件 | 第121页 |
·沸石负载高锰酸钾药剂的制备与除藻效能 | 第121-124页 |
·沸石负载高锰酸钾药剂的制备 | 第121页 |
·沸石负载高锰酸钾药剂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 | 第121-124页 |
·沸石负载高锰酸钾药剂除藻及控制藻毒素机理探讨 | 第124页 |
·预氧化对常规处理-PAC/SUF 组合工艺的影响 | 第124-141页 |
·对 NH_3-N 和 NO_2-N 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124-126页 |
·对藻细胞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126-128页 |
·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128-134页 |
·EEM 分析预氧化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| 第134-136页 |
·对膜污染的影响 | 第136-140页 |
·与常规处理-PAC/SUF 工艺效能对比 | 第140-141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41-143页 |
结论 | 第143-1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5-159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59-161页 |
致谢 | 第1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