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5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目录 | 第9-12页 |
1 绪论 | 第12-20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7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方法和论文研究结构 | 第17-20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19-20页 |
2 基础理论综述 | 第20-29页 |
2.1 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理论 | 第20-24页 |
2.1.1 工程项目质量概述 | 第20-21页 |
2.1.2 铁路工程项目质量的特点 | 第21-22页 |
2.1.3 施工企业的三大管理目标体系 | 第22-24页 |
2.2 质量链管理基本理论 | 第24-27页 |
2.2.1 质量链的概念 | 第24-25页 |
2.2.2 质量链管理的维度 | 第25-27页 |
2.2.3 质量链管理的耦合效应分析 | 第27页 |
2.3 铁路施工企业质量链 | 第27-29页 |
3 铁路施工企业内部的质量链管理研究 | 第29-40页 |
3.1 施工工序质量链诊断及改进研究 | 第29-35页 |
3.1.1 工序质量流的定义 | 第29页 |
3.1.2 工序质量链诊断方法 | 第29-33页 |
3.1.3 工序质量改进方法研究 | 第33-35页 |
3.2 改进的施工工序质量链模型建立 | 第35-40页 |
3.2.1 三大目标管理内在联系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2.2 工序质量链的时间、成本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2.3 工序质量链模型的建立 | 第38-40页 |
4 铁路施工企业协同质量链管理研究 | 第40-52页 |
4.1 质量链节点企业评价流程研究 | 第40-46页 |
4.1.1 节点企业类型 | 第40-42页 |
4.1.2 节点企业伙伴关系选择 | 第42-43页 |
4.1.3 合作伙伴的评价流程 | 第43-46页 |
4.2 质量链节点企业协同效率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46-49页 |
4.2.1 熵理论的概述 | 第46-47页 |
4.2.2 熵理论在铁路建设工程协同质量链工作机制中的应用 | 第47-48页 |
4.2.3 质量链节点企业协同效率影响因素评价模型 | 第48-49页 |
4.3 质量链节点企业协同效率的改进方法研究 | 第49-52页 |
4.3.1 节点企业自身的业务流程改进策略 | 第49-50页 |
4.3.2 节点企业协同平台的优化改进 | 第50-52页 |
5 案例分析 | 第52-62页 |
5.1 案例背景介绍 | 第52-54页 |
5.1.1 神朔铁路路基病害整治单项工程介绍 | 第52-53页 |
5.1.2 神朔铁路二期复线基本情况介绍 | 第53-54页 |
5.1.3 神朔铁路建设工程参建企业的介绍 | 第54页 |
5.2 神朔铁路路基病整治工程的质量链诊断案例研究 | 第54-57页 |
5.3 神朔铁路二期复线工程节点企业协同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| 第57-62页 |
5.3.1 效率影响因素确立 | 第57-58页 |
5.3.2 协同效率影响因素评价模型实证应用 | 第58-61页 |
5.3.3 质量链节点企业协同效率评价及改进意见 | 第61-62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62页 |
6.2 研究展望 | 第62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7页 |
附录A | 第67-69页 |
作者简历 | 第69-71页 |
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