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1-20页 |
1.2.1 国外相关研究 | 第11-14页 |
1.2.2 国内相关研究 | 第14-19页 |
1.2.3 文献述评 | 第19-20页 |
1.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20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1.4 创新与不足 | 第21-22页 |
2 食品安全溯源监管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22-26页 |
2.1 食品安全溯源监管的相关概念 | 第22-23页 |
2.1.1 食品安全 | 第22页 |
2.1.2 食品安全溯源监管 | 第22-23页 |
2.1.3 食品安全溯源体系 | 第23页 |
2.2 理论依据 | 第23-26页 |
2.2.1 食品安全监管上政府职能理论 | 第23-24页 |
2.2.2 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24页 |
2.2.3 食品安全的市场失灵理论 | 第24页 |
2.2.4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| 第24-26页 |
3 广东省食品安全溯源监管现状、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6-33页 |
3.1 广东省食品安全溯源监管现状 | 第26-28页 |
3.2 溯源监管在广东省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| 第28-29页 |
3.3 广东省食品溯源监管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1页 |
3.3.1 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矛盾 | 第29-30页 |
3.3.2 小作坊整治难度大 | 第30页 |
3.3.3 信息繁杂且透明度低 | 第30-31页 |
3.3.4 食品可追溯系统相对落后 | 第31页 |
3.3.5 社会力量监管能力有限 | 第31页 |
3.3.6 运动式专项治理掩盖了监管常态化的诉求 | 第31页 |
3.4 溯源监管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1-33页 |
3.4.1 法规制度尚不健全 | 第31-32页 |
3.4.2 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自律意识不强 | 第32页 |
3.4.3 食品溯源制度和体系开发过程中存在局限性 | 第32-33页 |
4 国外食品安全溯源监管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| 第33-43页 |
4.1 欧盟食品安全溯源监管的经验 | 第33-36页 |
4.1.1 欧盟食品溯源体系的法律依据 | 第33-34页 |
4.1.2 欧盟食品溯源体系的设计理念与运行制度 | 第34-36页 |
4.2 美国食品安全溯源监管的经验 | 第36-37页 |
4.2.1 美国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的特征 | 第36-37页 |
4.2.2 美国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的新进展 | 第37页 |
4.3 日本食品安全溯源监管的经验 | 第37-39页 |
4.3.1 相关法律日臻完善 | 第37-38页 |
4.3.2 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实施的范围逐渐扩大 | 第38页 |
4.3.3 多方协同制衡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| 第38-39页 |
4.4 国外食品安全溯源监管给予的启示 | 第39-43页 |
4.4.1 食品溯源体系必须贯穿预防为主的理念 | 第39-40页 |
4.4.2 食品溯源体系必须矫正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的状况 | 第40页 |
4.4.3 食品溯源体系必须具备完整的法律体系 | 第40-41页 |
4.4.4 食品溯源体系必须有与风险分析相适应信息支撑系 | 第41页 |
4.4.5 食品溯源体系必须净化食品溯源体系建设环境 | 第41-43页 |
5 食品安全溯源监管的改进对策 | 第43-51页 |
5.1 坚持科学发展观,充分体现食品安全溯源监管的中国特色 | 第43-46页 |
5.1.1 注重人们食品数量安全 | 第43页 |
5.1.2 统筹兼顾,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| 第43-44页 |
5.1.3 确保食品安全人民共享 | 第44-46页 |
5.2 建立社会公众食品安全监管参与机制 | 第46-48页 |
5.2.1 培养社会公众食品安全监管意识 | 第46页 |
5.2.2 创建微信公众号用于食品安全溯源监管 | 第46-47页 |
5.2.3 健全举报奖励以及维权保障机制 | 第47页 |
5.2.4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公开制度 | 第47-48页 |
5.3 加强部门间协调合作 | 第48-49页 |
5.4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| 第49-51页 |
6 结论 | 第51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57页 |
后记 | 第57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