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采样中的自动耦合控制系统与时钟恢复算法的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目录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光波导-光纤自动耦合控制发展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3 软同步发展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4 论文内容 | 第13-15页 |
第二章 论文相关技术及理论 | 第15-22页 |
2.1 波导-光纤端面耦合及自动控制技术 | 第15-19页 |
2.1.1 波导-光纤端面耦合理论 | 第15-16页 |
2.1.2 GPIB控制 | 第16-17页 |
2.1.3 串口控制技术 | 第17-18页 |
2.1.4 MATLAB与自动控制 | 第18-19页 |
2.2 软同步原理 | 第19-21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三章 自动耦合控制系统设计、实现及测试 | 第22-43页 |
3.1 系统硬件设计 | 第22-24页 |
3.1.1 耦合平台硬件连接过程 | 第23-24页 |
3.1.2 光功率计与激光器接入控制系统过程 | 第24页 |
3.2 自动耦合系统软件设计 | 第24-25页 |
3.2.1 系统功能分析 | 第24页 |
3.2.2 系统功能模块 | 第24-25页 |
3.3 耦合系统调芯算法设计 | 第25-30页 |
3.3.1 问题分析 | 第25-27页 |
3.3.2 分数据截断算法设计 | 第27-29页 |
3.3.3 折返遍历算法设计 | 第29-30页 |
3.4 自动耦合控制系统的实现 | 第30-33页 |
3.4.1 系统软件设计框架 | 第30-32页 |
3.4.2 实例化对象 | 第32-33页 |
3.5 自动耦合系统在光波导测试实验中的应用 | 第33-41页 |
3.5.1 测试部分 | 第33-35页 |
3.5.2 系统性能分析 | 第35-40页 |
3.5.3 耦合系统在波长扫描与功率扫描中的应用 | 第40-41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
第四章 光采样中时钟恢复算法的研究 | 第43-58页 |
4.1 问题研究 | 第43-44页 |
4.2 算法参数仿真分析 | 第44-48页 |
4.2.1 采样频率的确定 | 第45-46页 |
4.2.2 变换函数的研究 | 第46-48页 |
4.3 时钟恢复算法精度衡量指标 | 第48-49页 |
4.3.1 算法性能衡量指标 | 第48页 |
4.3.2 精度衡量指标的提出 | 第48-49页 |
4.4 时钟恢复算法的实现 | 第49-51页 |
4.4.1 由频谱获取粗值 | 第49页 |
4.4.2 由粗值获取精确值 | 第49-51页 |
4.5 ZOOM-FFT法的改进 | 第51-57页 |
4.5.1 抛物线拟合过程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5.2 抛物线拟合可行性分析 | 第53-56页 |
4.5.3 ZOOM-FFT改进方法评价 | 第56-57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8-60页 |
5.1 工作总结 | 第58-59页 |
5.2 下一步工作展望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