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10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0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0页 |
1.3 文献综述 | 第10-14页 |
1.3.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情况的文献综述 | 第11页 |
1.3.2 国内地方性债务目前所处的状况以及困难的文献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3.3 文献述评 | 第13-14页 |
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4-18页 |
2.1 基于一般风险概念的认识 | 第14页 |
2.2 基于政府债务风险概念的认识 | 第14-15页 |
2.3 基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概念认识 | 第15页 |
2.4 基于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概念认识 | 第15-16页 |
2.5 相关理论支持 | 第16-18页 |
第3章 地方政府债务的国内外比较研究 | 第18-26页 |
3.1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研究 | 第18-21页 |
3.1.1 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影响因素 | 第18-19页 |
3.1.2 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评估 | 第19-20页 |
3.1.3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 | 第20-21页 |
3.2 国内地方政府债务研究 | 第21-26页 |
3.2.1 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原因 | 第21-23页 |
3.2.2 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历史 | 第23页 |
3.2.3 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评估 | 第23-24页 |
3.2.4 小结 | 第24-26页 |
第4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及存在问题 | 第26-30页 |
4.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| 第26-27页 |
4.1.1 规模庞大 | 第26-27页 |
4.1.2 地方债务资金投资比重大于公益性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 | 第27页 |
4.1.3 负债规模是在省级以下的政府的比较庞大 | 第27页 |
4.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存问题 | 第27-30页 |
4.2.1 地方无一致领导引起管理不充分 | 第28页 |
4.2.2 不完善的地方融通资金公司的规范 | 第28页 |
4.2.3 不健全的地方债务预算控制机制 | 第28-30页 |
第5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衡量 | 第30-35页 |
5.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衡量指标选择 | 第30页 |
5.2 各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警戒线的划定 | 第30-32页 |
5.3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警戒线的参照 | 第32-35页 |
第6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案例分析 | 第35-40页 |
6.1 案例分析一: J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特征 | 第35-37页 |
6.1.1 债务数额过快增长,远超出地方可用财政的增长。 | 第35页 |
6.1.2 债务的结构已发生显著的变化,其他债务占比则大幅增加 | 第35-36页 |
6.1.3 地区间债务的负担率水平差异很高,个别地区的债务率负有重任过大 | 第36-37页 |
6.2 案例分析二:J市向银行借贷的债务风险 | 第37-40页 |
6.2.1 J市向银行借贷的情况介绍 | 第37-38页 |
6.2.2 J市银行借贷的债务风险分析 | 第38-40页 |
第7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控制与建议 | 第40-45页 |
7.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识别与控制的政策建议 | 第40-43页 |
7.1.1 根本清查地方实际欠债水平,展现隐性债务,提升公民对政府债务了解程度 | 第40页 |
7.1.2 搭建并完善政府债务管控体系 | 第40-41页 |
7.1.3 大力培育、规范和扶持信用评级机构 | 第41页 |
7.1.4 提出政府债务偿债体制新方法 | 第41页 |
7.1.5 推行并完善政府债务预警机制 | 第41页 |
7.1.6 建立健全债务担保机制 | 第41-42页 |
7.1.7 促进对政府投资项目管控的加强 | 第42页 |
7.1.8 建立地方投资融通资金的不良行为追查体制 | 第42-43页 |
7.2 国内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建议 | 第43-45页 |
7.2.1 以充分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作为研究的基础 | 第43页 |
7.2.2 参考国际上的经验建立系统完备的实证分析体系 | 第43-44页 |
7.2.3 文献中提供建议的部分应适当添加政治程序的可行性分析的过程 | 第44页 |
7.2.4 可以将金融视角与公共管理视角相融合作综合性的研究 | 第44-45页 |
第8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45-47页 |
8.1 总结 | 第45页 |
8.2 论文的不足之处 | 第45-46页 |
8.3 研究展望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1页 |
致谢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