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12-28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 地震断层带渗透率研究进展 | 第14-26页 |
1.2.1 断层带渗透率的测量方法 | 第14-17页 |
1.2.2 断层岩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| 第17-19页 |
1.2.3 当前断层带渗透率研究热点内容 | 第19-25页 |
1.2.3.1 地震断层的渗透性结构 | 第19-22页 |
1.2.3.2 断层愈合及断层带渗透性演化 | 第22-24页 |
1.2.3.3 断层泥渗透性及同震热压作用 | 第24-25页 |
1.2.4 讨论 | 第25-26页 |
1.3 论文的核心思路和内容 | 第26-28页 |
第二章 超低渗透率仪器及测量方法 | 第28-50页 |
2.1 引言 | 第28页 |
2.2 仪器的基本构造 | 第28-31页 |
2.3 超低渗透率仪的原理 | 第31-40页 |
2.3.1 渗透率测量 | 第31-33页 |
2.3.1.1 稳态法渗透率测量 | 第31-32页 |
2.3.1.2 瞬态渗透率测量方法 | 第32-33页 |
2.3.2 孔隙度测量 | 第33-40页 |
2.3.2.1 气体介质孔隙度测量 | 第34-36页 |
2.3.2.2 水介质孔隙度变化测量 | 第36-38页 |
2.3.2.3 液体绝对孔隙度测量 | 第38-40页 |
2.4 理论分析、系统标定及主要性能测试 | 第40-47页 |
2.4.1 渗透率测量理论分析与仿真模拟 | 第40-42页 |
2.4.2 温度的影响及系统热压系数的标定 | 第42-43页 |
2.4.3 B_d值标定 | 第43-44页 |
2.4.4 典型实验结果及稳定性测试 | 第44-45页 |
2.4.5 测量范围 | 第45-46页 |
2.4.6 误差分析 | 第46-47页 |
2.5 结论 | 第47-50页 |
第三章 汶川地震断裂带三维粒度分布特征:对地震碎裂机制的约束 | 第50-64页 |
3.1 引言 | 第50-51页 |
3.2 地质背景 | 第51-53页 |
3.3 采样及测量方法 | 第53页 |
3.4 测量结果及数据分析 | 第53-59页 |
3.4.1 测量结果 | 第53-56页 |
3.4.2 数据分析 | 第56-59页 |
3.5 讨论 | 第59-62页 |
3.5.1 粒度分析方法的讨论 | 第59页 |
3.5.2 汶川地震断层带粒度分布特征及碎裂机制 | 第59-61页 |
3.5.3 汶川地震破裂能 | 第61-62页 |
3.6 结论 | 第62-64页 |
第四章 汶川地震断层带渗透性 | 第64-80页 |
4.1 引言 | 第64-65页 |
4.2 汶川地震断裂断层带结构 | 第65-70页 |
4.2.1 北川县擂鼓镇赵家沟剖面 | 第66-68页 |
4.2.2 平武县水观乡平溪村剖面 | 第68-70页 |
4.3. 汶川地震断层带渗透率特征 | 第70-73页 |
4.3.1 采样及实验方法 | 第70-71页 |
4.3.2 实验结果 | 第71-73页 |
4.4 讨论 | 第73-78页 |
4.4.1 渗透率与断层岩结构的关系 | 第73-74页 |
4.4.2 汶川地震断层带渗透率 | 第74-76页 |
4.4.3 断层带浅部流体活动模式 | 第76-77页 |
4.4.4 汶川地震同震热压作用探讨 | 第77-78页 |
4.5 结论 | 第78页 |
附录 | 第78-80页 |
第五章 热压对2008汶川地震同震滑动的弱化作用:来自实验和模拟的证据 | 第80-112页 |
5.1 前言 | 第80-81页 |
5.2 地质背景及断层带结构 | 第81-87页 |
5.3 实验方法 | 第87-91页 |
5.3.1 高速摩擦实验 | 第87-88页 |
5.3.2 传输性质的测量 | 第88-91页 |
5.4 实验结果 | 第91-95页 |
5.4.1 高速摩擦实验性质 | 第91-92页 |
5.4.2 传输性质 | 第92-95页 |
5.5 同震热压过程数值模拟 | 第95-104页 |
5.5.1 控制方程和参数设置 | 第95-98页 |
5.5.2 数值模拟结果 | 第98-104页 |
5.6 围压加载导致孔隙压超压及对同震热压的启示 | 第104-107页 |
5.7 讨论 | 第107-111页 |
5.7.1 映秀-北川断层的渗透率结构 | 第107-109页 |
5.7.2 汶川地震同震热压作用及相关化学反应 | 第109-110页 |
5.7.3 “高速弱化”和“热压弱化”对比 | 第110-111页 |
5.8 结论 | 第111-112页 |
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对未来研究的思考 | 第112-115页 |
6.1 主要结论和认识 | 第112-113页 |
6.2 问题和未来工作的展望 | 第113-1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5-126页 |
致谢 | 第126-12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28页 |
Curriculum vitae | 第128页 |
参与课题及研究情况 | 第128-129页 |
博士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| 第12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