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引言 | 第11-12页 |
1.2 论文的研究背景 | 第12-16页 |
1.2.1 颗粒物质的动力特性研究 | 第12-14页 |
1.2.2 梁结构的非线性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2.3 运动物体在颗粒介质内的动力学特性 | 第15-16页 |
1.3 颗粒介质耦合系统研究综述 | 第16-17页 |
1.4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实验设计与方法 | 第19-31页 |
2.1 颗粒材料 | 第19-20页 |
2.2 实验装置和模型 | 第20-24页 |
2.2.1 实验仪器和设备 | 第20页 |
2.2.2 实验整体结构和CAD模型 | 第20-22页 |
2.2.3 简支端设计 | 第22-24页 |
2.3 电阻应变片测试原理 | 第24-27页 |
2.3.1 电阻应变片使用简介 | 第25-26页 |
2.3.2 电阻应变片的测量方法 | 第26-27页 |
2.4 简支梁的振型阻尼计算 | 第27-29页 |
2.5 实验方案和研究内容 | 第29-31页 |
第3章 颗粒介质中简支梁振动的跳跃现象 | 第31-49页 |
3.1 实验数据的无量纲化 | 第31-32页 |
3.2 弹性简支梁的幅频和相频特性 | 第32-34页 |
3.3 颗粒介质中受激梁的动态分岔-跳跃现象 | 第34-4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7-49页 |
第4章 混沌时间序列的数值识别 | 第49-67页 |
4.1 相空间重构 | 第49-50页 |
4.2 相空间重构参数选择 | 第50-56页 |
4.2.1 C-C算法 | 第51-53页 |
4.2.2 嵌入维数-时间延迟自动算法 | 第53-54页 |
4.2.3 分析实例 | 第54-56页 |
4.3 相平面图和庞加莱映射 | 第56-59页 |
4.4 李雅普诺夫指数 | 第59-61页 |
4.5 功率谱分析 | 第61-64页 |
4.5.1 离散傅里叶变换 | 第62页 |
4.5.2 功率谱计算原理 | 第62-63页 |
4.5.3 仿真实例 | 第63-64页 |
4.6 FORTRAN和MATLAB混合编程 | 第64-65页 |
4.7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第5章 颗粒介质中简支梁振动的分岔与混沌 | 第67-86页 |
5.1 不同粒径下各深度的总体分岔情况 | 第67-71页 |
5.2 分岔与混沌的具体分析实例 | 第71-85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85-86页 |
第6章 颗粒介质-弹性体耦合动力学数值模拟 | 第86-100页 |
6.1 离散单元法 | 第86-92页 |
6.1.1 离散单元法发展简介 | 第86-87页 |
6.1.2 接触力模型 | 第87-89页 |
6.1.3 接触判断算法 | 第89-92页 |
6.2 离散元-有限元耦合计算 | 第92-95页 |
6.2.1 异构并行平台-基于GPU的CUDA技术 | 第92-94页 |
6.2.2 离散元-有限元耦合算法 | 第94-95页 |
6.3 模拟实例及分析 | 第95-98页 |
6.3.1 无颗粒状态下梁的振动响应 | 第95-97页 |
6.3.2 有颗粒状态下梁的振动响应 | 第97-98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98-100页 |
第7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00-10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2-114页 |
致谢 | 第114-115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| 第115-116页 |
附录A 跳跃现象表格汇总 | 第116-119页 |
附录B 混沌现象表格汇总 | 第119-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