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8-19页 |
一、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8-9页 |
(一)选题背景 | 第8页 |
(二)选题意义 | 第8-9页 |
二、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9-17页 |
(一)国内研究现状 | 第9-15页 |
(二)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四、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| 第17页 |
(一)研究的重点 | 第17页 |
(二)研究难点 | 第17页 |
五、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| 第17-19页 |
(一)创新之处 | 第17-18页 |
(二)不足之处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概述 | 第19-27页 |
一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涵 | 第19-20页 |
(一)社会思潮的内涵 | 第19页 |
(二)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内涵 | 第19-20页 |
二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的发展 | 第20-21页 |
三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的背景 | 第21-22页 |
四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及本质 | 第22-27页 |
(一)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表现 | 第22-26页 |
(二)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| 第27-33页 |
一、冲击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| 第27-30页 |
(一)质疑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地位 | 第27-28页 |
(二)质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| 第28-29页 |
(三)质疑社会主义道路 | 第29-30页 |
二、扭曲了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 | 第30-33页 |
(一)腐蚀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| 第30-31页 |
(二)扭曲了大学生对是非曲直的判断 | 第31-33页 |
第四章 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因素分析 | 第33-39页 |
一、社会发展中矛盾的凸显 | 第33-34页 |
二、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了捷径 | 第34-35页 |
三、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多样的表现形式使其具有迷惑性 | 第35-36页 |
四、学校教育的不足 | 第36-38页 |
(一)历史观教育的欠缺 | 第36-37页 |
(二)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时效性不足 | 第37-38页 |
五、大学生自身认知特点是内在因素 | 第38-39页 |
第五章 抑制和防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 | 第39-49页 |
一、加强学校教育以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| 第39-42页 |
(一)加强唯物史观教育 | 第39-40页 |
(二)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用 | 第40-41页 |
(三)增强党史教育的科学性与时效性 | 第41-42页 |
二、加大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播渠道的监管 | 第42-44页 |
(一)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管 | 第42-43页 |
(二)加强对影视、报刊等媒体的监管 | 第43页 |
(三)阻断历史虚无主义在校园的传播 | 第43-44页 |
三、直接回应,“礼”“兵”并举,消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扩散 | 第44-45页 |
四、让人民切实体会到社会主义优越性 | 第45-48页 |
(一)加强党的建设 | 第46页 |
(二)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| 第46-47页 |
(三)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 | 第47-48页 |
五、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 | 第48-49页 |
结语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附录 高校学生对历史学主义思潮认知情况的调查问卷 | 第55-58页 |
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