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问题 | 第12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命题提出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.1 研究目的 | 第14页 |
1.2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5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-17页 |
1.3.3 研究框架 | 第17-18页 |
1.4 相关概念释义与研究范围界定 | 第18-21页 |
1.4.1 本文相关概念释义 | 第18-19页 |
1.4.2 研究范围界定 | 第19-21页 |
2 城市游憩路线组织规划相关基础研究 | 第21-37页 |
2.1 城市游憩路线的基本概念 | 第21-22页 |
2.1.1 游憩路线的功能 | 第21页 |
2.1.2 游憩路线的类型 | 第21-22页 |
2.1.3 游憩路线的构成要素 | 第22页 |
2.2 城市游憩路线组织模式研究与启示 | 第22-25页 |
2.2.1 Campbell模式 | 第23页 |
2.2.2 “楚义芳”模式 | 第23-24页 |
2.2.3 Stewart-vogt多目的地旅行模式 | 第24-25页 |
2.2.4 组织模式对本研究的启示 | 第25页 |
2.3 城市游憩路线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启示 | 第25-35页 |
2.3.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| 第25-32页 |
2.3.2 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分析 | 第32-34页 |
2.3.3 国内外相关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| 第34-3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7页 |
3 汉中城市游憩路线的生成基础与发展现状研究 | 第37-53页 |
3.1 游憩人群的需求 | 第37-41页 |
3.1.1 人群游憩类型 | 第38-39页 |
3.1.2 人群游憩空间距离特征 | 第39页 |
3.1.3 游憩类型选择 | 第39-40页 |
3.1.4 游憩出行方式及游憩需求特征分析 | 第40-41页 |
3.1.5 小结 | 第41页 |
3.2 游憩路线组织的空间要素 | 第41-50页 |
3.2.1 整体地形地貌 | 第41-42页 |
3.2.2 现状游憩资源分布、组合方式及密集度 | 第42-47页 |
3.2.3 路网交通组织形式 | 第47-48页 |
3.2.4 游憩用地功能 | 第48-50页 |
3.3 游憩路线的现状与问题 | 第50-51页 |
3.3.1 游憩资源分布不均、功能不全、特色不显、交通不便 | 第50页 |
3.3.2 现状游憩线路多为自发形成、缺乏系统性 | 第50-51页 |
3.3.3 慢行游憩线路功能类型单一,游憩体验不佳 | 第51页 |
3.3.4 缺乏空间标识,连通性不强 | 第51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3页 |
4 汉中城市游憩路线组织规划方法 | 第53-76页 |
4.1 游憩路线组织原则与人群需求契合度分析 | 第53-56页 |
4.1.1 游憩路线组织原则 | 第53-54页 |
4.1.2 游憩路线组织与本地居民游憩需求契合度分析 | 第54-55页 |
4.1.3 游憩路线组织与外来游客游憩需求契合度分析 | 第55-56页 |
4.2 游憩路线的组织规划技术方法 | 第56-58页 |
4.2.1 适宜性分析法 | 第56-57页 |
4.2.2 AHP层次分析法 | 第57页 |
4.2.3 指标定义及选取原则 | 第57-58页 |
4.3 游憩资源评价指标 | 第58-64页 |
4.3.1 游憩资源指标评价方法相关研究 | 第58-59页 |
4.3.2 自然型游憩资源 | 第59-61页 |
4.3.3 人文型游憩资源 | 第61-62页 |
4.3.4 康体娱乐型游憩资源 | 第62-64页 |
4.4 游憩连接路线评价指标 | 第64-70页 |
4.4.1 休闲游憩连接路径 | 第66-67页 |
4.4.2 交通通行连接路径 | 第67-69页 |
4.4.3 城市景观连接路径 | 第69-70页 |
4.5 游憩路线组织规划的评价方法 | 第70-74页 |
4.5.1 评价方法构建 | 第70-71页 |
4.5.2 技术方法的选择与评价原理 | 第71-73页 |
4.5.3 指标权重确定与基准值设置 | 第73-74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74-76页 |
5 汉中市城市游憩路线组织规划的方法应用 | 第76-93页 |
5.1 游憩资源分析评分 | 第76-82页 |
5.1.1 自然游憩资源分析评价 | 第76-80页 |
5.1.2 人文游憩资源分析和评价 | 第80-81页 |
5.1.3 康体游憩资源分析和评价 | 第81-82页 |
5.2 相关线形资源分析评分 | 第82-86页 |
5.2.1 城市水系与河流 | 第82页 |
5.2.2 历史风貌保护道路与特色道路 | 第82-84页 |
5.2.3 一般交通道路 | 第84页 |
5.2.4 汉中城市道路评价得分 | 第84-86页 |
5.3 汉中市城市游憩路线的组织与选取 | 第86-92页 |
5.3.1 汉中市游憩主路线组织分布 | 第86-89页 |
5.3.2 汉中市游憩副路线组织分布 | 第89-90页 |
5.3.3 游憩路线的网络体系的形成 | 第90-92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2-93页 |
6 汉中市游憩路线组织规划优化建议 | 第93-103页 |
6.1 游憩资源规划优化建议 | 第93-95页 |
6.1.1 根据游憩需求、划分服务层级 | 第93-94页 |
6.1.2 均衡资源分布、消除服务盲区 | 第94页 |
6.1.3 启用调查机制、促使游憩发展 | 第94-95页 |
6.2 游憩路线规划优化建议 | 第95-102页 |
6.2.1 归纳整合资源、整理主题路线 | 第95-96页 |
6.2.2 增强游憩标识、协调沿线风貌 | 第96页 |
6.2.3 优化公共布局、完善路线网络 | 第96-97页 |
6.2.4 优化路线断面、促使便捷可达 | 第97-102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102-103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103-107页 |
7.1 结论与创新 | 第103-104页 |
7.1.1 研究结论 | 第103-104页 |
7.1.2 创新之处 | 第104页 |
7.2 研究不足 | 第104-105页 |
7.3 研究展望 | 第105-107页 |
致谢 | 第107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12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12-115页 |
图录 | 第112-113页 |
表录 | 第113-115页 |
附录1:汉中市中心城区居民游憩需求调查问卷 | 第115-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