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引言 | 第6-8页 |
第一章 儒家力行哲学的形成发展 | 第8-13页 |
一、先秦儒学时期的“力行”思想 | 第8-9页 |
(一)孔子天命观奠定了知行观的基础 | 第8-9页 |
(二)孟子仁政论对知行观的细化 | 第9页 |
二、西汉东汉时期的“力行”思想 | 第9-10页 |
(一)董仲舒对知行问题的发展 | 第9-10页 |
(二)王充对知行问题的丰富 | 第10页 |
三、宋明清时期的“力行”思想 | 第10-13页 |
(一)程朱理学对知行观的拓展 | 第10-11页 |
(二)王阳明心学对知行观的创新 | 第11页 |
(三)王夫之对知行观的完善 | 第11-13页 |
第二章 儒家力行哲学的基本内容 | 第13-21页 |
一、儒家力行哲学的基本内涵 | 第13-18页 |
(一)知行相须,知行互发 | 第13-14页 |
(二)知行两端,不离不一 | 第14-15页 |
(三)知然后行,行是知功 | 第15-16页 |
(四)行而后知,行以验知 | 第16-18页 |
二、儒家力行哲学的特点 | 第18-21页 |
(一)实践性 | 第18页 |
(二)经验性 | 第18-19页 |
(三)道德性 | 第19-21页 |
第三章 儒家力行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中国的结合与发展 | 第21-28页 |
一、儒家力行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的必要性 | 第21-22页 |
(一)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 | 第21页 |
(二)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儒学的文化背景 | 第21-22页 |
(三)儒学的发扬不能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| 第22页 |
二、儒家力行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结合的可能性 | 第22-25页 |
(一)儒家力行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异之处 | 第22-23页 |
(二)儒家力行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通之处 | 第23-25页 |
三、儒家力行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有机结合 | 第25-28页 |
(一)毛泽东思想对儒家力行哲学的借鉴和吸收 | 第25页 |
(二)邓小平理论对儒家力行哲学的借鉴和吸收 | 第25-26页 |
(三)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借鉴和吸收 | 第26-27页 |
(四)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借鉴和吸收 | 第27-28页 |
第四章 儒家力行哲学的现代价值 | 第28-34页 |
一、儒家力行哲学的理论价值 | 第28-30页 |
(一)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| 第28-29页 |
(二)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| 第29页 |
(三)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理论和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 | 第29-30页 |
二、儒家力行哲学的实践价值 | 第30-34页 |
(一)有益于现代社会协调发展 | 第30-31页 |
(二)有益于现代知行观的培育 | 第31-32页 |
(三)有益于现代人的身心和谐 | 第32-34页 |
结论 | 第34-35页 |
致谢 | 第35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