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无机化学论文--化学元素与无机化合物论文--结构论文

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结构调控及其在电化学能源领域的应用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9页
第一章 绪论第14-34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能源技术的发展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电化学能源技术的优势与挑战第15-17页
    1.2 材料科学研究对于电化学储能系统的意义第17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电化学储能的物理机制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电池型储能器件的结构及工作机制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电容型储能器件的结构及工作机制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燃料电池及电催化型能源转换器件及工作机制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液流电池型能源转换器件及工作机制第26-27页
    1.3 过渡金属化合物及其功能化应用第27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过渡金属元素的特征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特性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电化学功能材料的性能要求及合成工艺第31-32页
    1.4 本文选题意义及内容第32-34页
第二章 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第34-42页
    2.1 化学试剂第34-35页
    2.2 材料合成及性能测试设备第35-36页
    2.3 结构表征方法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材料元素表征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材料分子级别结构分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材料物相表征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材料徽结构及形貌表征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溶剂化学成分表征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原位(In-situ)透射及原位XRD测试方法第38页
    2.4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第38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电极制备及测试体系装配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电化学分析方法第39-42页
第三章 深共熔溶剂热环境下的过渡金属化合物生长机制与结构调控第42-58页
    3.1 深共熔溶剂(DES)背景与历史第42-43页
    3.2 DESs的结构及相关理论第43-45页
    3.3 镍基络合物在DES thermal条件下的晶体生长及其衍生物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镂空八面体Ni(NH_3)_6Cl_2及其衍生的NiCl_2合成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镂空八面体Ni(NH_3)_6Cl_2及其衍生的NiCl_2结构表征第46-48页
    3.4 方解石(Calcite)锰基化合物在DES thermal条件下的晶体生长第48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DES中生长Calcite型MnCO_3的合成条件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温度对DES中生长Calcite型MnCO_3的结构影响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生长时间对晶体结构的影响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MnCO_3介晶到MnO_x的拓扑转变第55-57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57-58页
第四章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(LDHs)及其衍生物的热注入合成与电化学性能第58-152页
    4.1 热注入法合成镍基单金属元素LSH(layered single hydroxide)及其特性第58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热注入法合成α-Ni(OH)_2实验参数设计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热注入法合成的α-Ni(OH)_2结构表征第59-64页
    4.2 Ni LDH的反常自还原产物密排六方Ni及其对NiO电化学性能的改善第64-7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从DES中合成具有自还原能力的α-Ni(OH)_2实验方法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自还原生成的NiO/Ni结构表征第65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自还原生成的NiO/Ni的电化学特征第73-77页
    4.3 氰酸根滴定法在水溶液中生长Ni或Co LSH及其特性第77-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LSH在水系碱性体系储能的研究背景及结构调控方法的研究意义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互滴定制备LSH材料及不对称电容器组装实验方法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滴定水解法实验方法,产物结构表征及生长机制第80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高负载量LSH对活性炭(AC)组装不对称全电容器件及性能第102-105页
    4.4 热注入法合成钴基单金属元素LSH(layered single hydroxide)及其特性第105-12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热注入法合成钴基氢氧化物及其衍生氧化物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合成钴基氢氧化物及其衍生氧化物实验方法第107-10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ChCl/urea中合成的α-Co(OH)_2的结构特征及其电化学特性第108-11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不同α-Co(OH)_2做为前驱体生成的Co_3O_4结构特征及其电化学特性第114-124页
    4.5 热注入法合成具有大层间距的Co-Fe双金属LDH(layered double hydroxide)及其特性第124-14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热注入法合成大层间距的CoFe LDH及其衍生氧化物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4-12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热注入法合成大层间距的CoFe LDH物及其衍生氧化物的实验方法第12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热注入法合成大层间距的CoFe LDH结构表征第126-137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更大层间距对CoFe LDH电化学特性影响第137-14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5 大层间距的CoFe LDH拓扑转变为磁性CoFe氧化物介孔纳米片及其结构特征第140-146页
    4.6 DES的热分解机制第146-152页
第五章 高体积功率密度的电化学储能材料设计第152-202页
    5.1 单层二维带电纳米片周期性堆叠:NiAl LDH与还原石墨烯(rGO)自组装形成超晶格材料第152-16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带电纵向周期性堆叠二维超晶格材料的研究意义第15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单层LDHs和GO的制备及其周期性自组装实验方法第153-15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单层NiAl LDH及GO溶胶的结构表征第154-1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自组装超晶格材料及相关衍生材料的结构表征第156-16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NiAl LDH/rGO超晶格作为电极材料组装不对称全电容器件及其性能第163-168页
    5.2 类固溶体赝电容陶瓷的“取出法”改性及超高单位体积电荷的快速储存第168-18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赝电容材料及“取出法”设计思路第168-16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含氧缺陷T-Nb_2O_(5-x)的合成工艺与理论计算第169-17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T-Nb_2O_(5-x)的能带计算及“取出法”设计可行性第171-17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T-Nb_2O_(5-x)材料结构表征第173-17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5 T-Nb_2O_(5-x)的电化学性能第178-18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6 T-Nb_2O_(5-x)过放电实验及原位结构表征分析电化学行为与其结构的关系第183-189页
    5.3 体相赝电容材料的核壳尺度优化与高体积比容量的实现第189-20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薄导电层包覆非纳米化赝电容材料的研究背景及设计依据第189-19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预压辅助烧结及多巴胺包覆法制备不同核壳尺寸的T-Nb_2O_5@C颗粒实验方法第19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均有不同核壳尺寸的T-Nb_2O_5@C设计依据及结构表征第190-193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不同核壳尺寸的T-Nb_2O_5@C颗粒的电化学性能比较第193-202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202-206页
    6.1 本文主要结论与创新点第202-204页
    6.2 未来工作展望第204-206页
参考文献第206-228页
致谢第228-232页
个人简历第232-234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第234-235页

论文共23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三元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制备及其在糖尿病检测和治疗的应用研究
下一篇:金属锂负极的改性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