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6-18页 |
Abstract | 第18-20页 |
第一章 农药在植物体内的代谢、传导及其环境行为研究进展(文献综述) | 第21-37页 |
1.1 农药在植物体内的代谢行为 | 第21-22页 |
1.2 农药在植物体内的传导研究 | 第22-26页 |
1.2.1 农药的吸收与传导生物学 | 第22-24页 |
1.2.2 杀菌剂在植物体内的吸收和传导 | 第24-26页 |
1.3 农药土壤环境行为研究 | 第26-29页 |
1.3.1 农药在土壤中的淋溶研究 | 第26-27页 |
1.3.2 农药在土壤中的吸附-解吸 | 第27-28页 |
1.3.3 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 | 第28页 |
1.3.4 农药在水-沉积物(Water-Sediment)系统中的降解 | 第28-29页 |
1.4 农药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 | 第29-34页 |
1.4.1 农药残留样品提取技术 | 第29-32页 |
1.4.2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现状 | 第32-34页 |
1.5 新型杀菌剂唑胺菌酯的研究概况 | 第34-37页 |
1.5.1 唑胺菌酯研究背景 | 第34-35页 |
1.5.2 唑胺菌酯的研究进展 | 第35页 |
1.5.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35-37页 |
第二章 唑胺菌酯及其代谢产物在黄瓜、土壤中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37-49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38-39页 |
2.1.1 主要试剂与药品 | 第38页 |
2.1.2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38-39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39-41页 |
2.2.1 标准溶液的配制 | 第39页 |
2.2.2 样品的前处理 | 第39-40页 |
2.2.3 仪器分析条件 | 第40-41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8页 |
2.3.1 质谱条件的优化 | 第41-42页 |
2.3.2 HPLC条件优化 | 第42-43页 |
2.3.3 提取条件优化 | 第43-44页 |
2.3.4 仪器的检测范围 | 第44-45页 |
2.3.5 唑胺菌酯及其代谢产物在土壤和黄瓜中的回收率 | 第45-46页 |
2.3.6 基质效应 | 第46-4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三章 唑胺菌酯在黄瓜体内的代谢、传导和分布规律研究 | 第49-65页 |
3.1 试验材料 | 第49-50页 |
3.1.1 主要试剂与药品 | 第49页 |
3.1.2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49-50页 |
3.2 试验方法 | 第50-52页 |
3.2.1 唑胺菌酯HPLC-MS/MS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50-51页 |
3.2.2 黄瓜植株内唑胺菌酯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51页 |
3.2.3 典型代谢产物的推导、合成及确证 | 第51页 |
3.2.4 唑胺菌酯在黄瓜苗体内的向顶传导性 | 第51-52页 |
3.2.5 唑胺菌酯在黄瓜苗体内的叶片传导性和向基传导性 | 第52页 |
3.2.6 唑胺菌酯辽宁地区两年黄瓜消解试验 | 第52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52-64页 |
3.3.1 唑胺菌酯代谢产物的推导过程 | 第52-53页 |
3.3.2 在黄瓜苗体内的向顶传导性 | 第53-54页 |
3.3.3 在黄瓜苗体内的叶片传导性和向基传导性 | 第54-57页 |
3.3.4 代谢产物的合成与确证 | 第57-63页 |
3.3.5 唑胺菌酯辽宁地区两年消解试验 | 第63-64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4-65页 |
第四章 唑胺菌酯在土壤中的淋溶和吸附特性研究 | 第65-79页 |
4.1 试验材料 | 第65-66页 |
4.1.1 主要试剂与药品 | 第65页 |
4.1.2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65-66页 |
4.1.3 供试土壤 | 第66页 |
4.2 试验方法 | 第66-71页 |
4.2.1 标准溶液的配制 | 第66-67页 |
4.2.2 唑胺菌酯在三种试验用土中的回收率试验 | 第67页 |
4.2.3 唑胺菌酯在0.01mol/L氯化钙水溶液中的回收率试验 | 第67页 |
4.2.4 唑胺菌酯淋溶试验-土壤薄层层析法 | 第67页 |
4.2.5 唑胺菌酯淋溶试验-土壤柱淋溶法 | 第67-68页 |
4.2.6 唑胺菌酯吸附试验 | 第68-69页 |
4.2.7 数据统计 | 第69-71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71-77页 |
4.3.1 唑胺菌酯在0.01mol/L氯化钙水溶液中的回收率试验 | 第71-72页 |
4.3.2 唑胺菌酯在三种试验土壤中的回收率试验 | 第72页 |
4.3.3 唑胺菌酯在三种试验土壤中的移动性 | 第72-73页 |
4.3.4 唑胺菌酯在三种试验土壤中的淋溶性 | 第73页 |
4.3.5 吸附平衡时间的确定 | 第73-74页 |
4.3.6 水土比的确定 | 第74-75页 |
4.3.7 等温吸附试验结果 | 第75-76页 |
4.3.8 土壤理化性质对唑胺菌酯吸附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4.3.9 不同土壤对唑胺菌酯吸附自由能的影响 | 第7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7-79页 |
第五章 唑胺菌酯在土壤中的降解作用 | 第79-87页 |
5.1 试验材料 | 第79-80页 |
5.1.1 主要试剂与药品 | 第79页 |
5.1.2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79-80页 |
5.2 试验方法 | 第80-82页 |
5.2.1 标准溶液的配制 | 第80页 |
5.2.2 供试土壤 | 第80页 |
5.2.3 唑胺菌酯在土壤中的降解试验 | 第80-81页 |
5.2.4 样品处理及分析 | 第81-82页 |
5.3 结果与分析 | 第82-86页 |
5.3.1 唑胺菌酯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 | 第82-84页 |
5.3.2 唑胺菌酯一年三地田间消解动态试验 | 第84-86页 |
5.3.3 唑胺菌酯代谢产物的检测 | 第8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86-87页 |
第六章 唑胺菌酯在水-沉积物系统中的降解作用 | 第87-96页 |
6.1 试验材料 | 第87-88页 |
6.1.1 主要试剂与药品 | 第87页 |
6.1.2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87-88页 |
6.2 试验方法 | 第88-89页 |
6.2.1 标准溶液的配制 | 第88页 |
6.2.2 供试沉积物 | 第88页 |
6.2.3 水-沉积物系统降解试验 | 第88-89页 |
6.2.4 样品处理及分析 | 第89页 |
6.3 结果与分析 | 第89-95页 |
6.3.1 唑胺菌酯在高碳好氧条件下的降解作用 | 第90-91页 |
6.3.2 唑胺菌酯在高碳厌氧条件下的降解作用 | 第91-92页 |
6.3.3 唑胺菌酯在低碳好氧条件下的降解作用 | 第92-93页 |
6.3.4 唑胺菌酯在低碳厌氧条件下的降解作用 | 第93-94页 |
6.3.5 唑胺菌酯在水-沉积物系统中的分布特征 | 第94页 |
6.3.6 唑胺菌酯代谢产物的检测 | 第94-95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95-96页 |
第七章 唑胺菌酯生物富集研究 | 第96-111页 |
7.1 试验材料 | 第96-97页 |
7.1.1 主要试剂与药品 | 第96页 |
7.1.2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96-97页 |
7.2 试验方法 | 第97-102页 |
7.2.1 标准溶液及试验溶液的配制 | 第97页 |
7.2.2 样品前处理 | 第97-98页 |
7.2.3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 | 第98-99页 |
7.2.4 鱼类生物富集试验 | 第99-100页 |
7.2.5 数据统计 | 第100-102页 |
7.3 结果与分析 | 第102-109页 |
7.3.1 参比物重铬酸钾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 | 第102-103页 |
7.3.2 唑胺菌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 | 第103页 |
7.3.3 前处理方法的优化 | 第103-105页 |
7.3.4 唑胺菌酯在水中的稳定性 | 第105页 |
7.3.5 唑胺菌酯在斑马鱼体内的生物富集性 | 第105-109页 |
7.4 本章小结 | 第109-111页 |
第八章 结论、创新点与展望 | 第111-115页 |
8.1 唑胺菌酯及其代谢产物在黄瓜、土壤中残留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111-112页 |
8.2 唑胺菌酯在黄瓜体内的代谢、传导和分布规律研究 | 第112页 |
8.3 唑胺菌酯在土壤中的淋溶和吸附特性研究 | 第112-113页 |
8.4 唑胺菌酯在土壤和水-沉积物系统中的降解作用 | 第113页 |
8.5 唑胺菌酯生物富集实验研究 | 第113-114页 |
8.6 论文创新点 | 第114页 |
8.7 展望 | 第114-1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5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-125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| 第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