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7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9页 |
| 绪论 | 第10-21页 |
| 一、论文的选题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二、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1-16页 |
| (一)春秋时期齐国外交的整体性研究 | 第11-13页 |
| (二)春秋时期齐国外交的专门性研究 | 第13-15页 |
| (三)出土文献所见春秋时期齐国外交研究 | 第15-16页 |
| 三、核心概念的界定 | 第16-21页 |
| (一)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性质定位 | 第16-19页 |
| (二)春秋时期周王室与诸侯的关系界定 | 第19-20页 |
| (三)影响齐国外交政策的因素 | 第20-21页 |
| 第一章 春秋时期齐国外交政策的历史背景 | 第21-61页 |
| 第一节 春秋形势的风云变幻 | 第21-34页 |
| 一、周室衰微,王权衰落 | 第22-25页 |
| 二、外族兴盛,威胁中原 | 第25-28页 |
| 三、诸侯崛起,霸权迭兴 | 第28-34页 |
| 第二节 齐国内政的兴衰变迁 | 第34-61页 |
| 一、春秋初期的齐国内政 | 第35-36页 |
| 二、管仲改革成齐国霸业 | 第36-47页 |
| 三、春秋中期齐国内乱 | 第47-50页 |
| 四、晏婴辅政助景公复霸 | 第50-58页 |
| 五、公室衰微而政归陈氏 | 第58-61页 |
| 第二章 春秋初期齐国外交政策 | 第61-72页 |
| 第一节 遵循周礼,尊王攘夷 | 第61-64页 |
| 第二节 睦邻亲善的友好外交政策 | 第64-68页 |
| 一、亲善鲁国 | 第64-66页 |
| 二、联姻卫国 | 第66-67页 |
| 三、拉拢郑国 | 第67-68页 |
| 第三节 武力征伐的军事外交政策 | 第68-72页 |
| 一、吞灭纪国 | 第68-69页 |
| 二、征伐鲁国 | 第69-71页 |
| 三、征讨郑国 | 第71-72页 |
| 第三章 齐国霸业时期外交政策 | 第72-100页 |
| 第一节 维护周礼,内尊周王以图霸业 | 第73-76页 |
| 一、维护周礼以尊王威 | 第73-74页 |
| 二、助平周乱以稳王制 | 第74-76页 |
| 第二节 亲邻安邻,外攘夷狄以安中原 | 第76-86页 |
| 一、安定鲁国内乱 | 第77-80页 |
| 二、伐戎救燕 | 第80-82页 |
| 三、存卫救邢 | 第82-84页 |
| 四、南征荆楚 | 第84-86页 |
| 第三节 霸权外交政策,重塑春秋新秩序 | 第86-94页 |
| 一、会盟礼仪仪程 | 第87-89页 |
| 二、会盟以行霸权,成齐诸侯联盟之主,重塑春秋新秩序 | 第89-94页 |
| 第四节 武力征伐的军事外交政策 | 第94-100页 |
| 一、伐灭小国以儆效尤 | 第94-95页 |
| 二、屡伐郑国以惩不忠 | 第95-97页 |
| 三、讨伐鲁国以续霸业 | 第97-100页 |
| 第四章 春秋中后期齐国外交政策 | 第100-115页 |
| 第一节 斡旋于晋楚之间的平衡外交政策 | 第100-110页 |
| 一、倒向晋国,联晋抗楚 | 第101-102页 |
| 二、叛晋结楚,联楚抗晋 | 第102-105页 |
| 三、齐国复兴,挑战晋国 | 第105-107页 |
| 四、晋楚行衰,齐国复霸 | 第107-110页 |
| 第二节 外归其义的外交政策 | 第110-115页 |
| 一、诸侯相交礼为先 | 第110-111页 |
| 二、国内待使,折冲樽俎 | 第111-112页 |
| 三、出使强国,不辱使命 | 第112-115页 |
| 结语 | 第115-11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17-121页 |
| 附录 | 第121-135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| 第135-136页 |
| 致谢 | 第13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