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前言 | 第9-13页 |
1. 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2. 研究重点 | 第10页 |
3. 研究方法 | 第10页 |
4. 文献综述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反垄断执法主体相关基础问题 | 第13-17页 |
1.1 反垄断执法主体的职能 | 第13-14页 |
1.1.1 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| 第13-14页 |
1.1.2 对垄断行为的查处 | 第14页 |
1.2 反垄断执法主体的法定权利 | 第14-15页 |
1.3 反垄断执法主体应具备的特性 | 第15-17页 |
1.3.1 权威性 | 第15页 |
1.3.2 专业性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域外反垄断执法主体的设置模式 | 第17-23页 |
2.1 一元多层次设置模式 | 第17-20页 |
2.1.1 一元设置模式 | 第17-18页 |
2.1.2 一元多层次的设置模式 | 第18-20页 |
2.2 多元设置模式 | 第20-21页 |
2.3 对我国反垄断执法主体设置的启示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我国反垄断执法主体的设置及存在的问题 | 第23-35页 |
3.1 我国反垄断执法主体设置的历史沿革 | 第23-24页 |
3.1.1 《反垄断法》颁布前 | 第23-24页 |
3.1.2 《反垄断法》颁布后 | 第24页 |
3.2 我国反垄断执法主体所取得的成就 | 第24-27页 |
3.2.1 对经营者集中的查处 | 第24-25页 |
3.2.2 对价格垄断的查处 | 第25页 |
3.2.3 对垄断协议、滥用市场支配地位、滥用行政权力排除竞争的查处 | 第25-27页 |
3.3 我国目前的反垄断执法主体 | 第27-30页 |
3.3.1 反垄断执法主体的协调机构: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 | 第27页 |
3.3.2 商务部 | 第27-28页 |
3.3.3 发改委 | 第28-29页 |
3.3.4 工商总局 | 第29页 |
3.3.5 行业监管机构 | 第29-30页 |
3.4 我国反垄断执法主体设置存在的问题 | 第30-35页 |
3.4.1 《反垄断法》的相关规定不明确 | 第30页 |
3.4.2 多元主体导致管辖权冲突 | 第30-31页 |
3.4.3 执法主体对行政性垄断只有建议权 | 第31-32页 |
3.4.4 现有执法主体的独立性、权威性不足 | 第32-35页 |
第四章 我国反垄断执法主体设置的完善建议 | 第35-41页 |
4.1 在《反垄断法》中明确一个统一的反垄断执法主体 | 第35-37页 |
4.1.1 在《反垄断法》中明确将反垄断委员会作为反垄断执法主体 | 第35-36页 |
4.1.2 在《反垄断法》中明确反垄断执法主体相关权利 | 第36-37页 |
4.1.3 反垄断委员会的组建 | 第37页 |
4.2 明确赋予反垄断执法主体行政垄断案件的管辖权 | 第37-40页 |
4.2.1 在法律层面上 | 第38-39页 |
4.2.2 在程序设置上 | 第39-40页 |
4.3 加强反垄断委员会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| 第40-41页 |
结语 | 第41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| 第45-47页 |
致谢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