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医内科论文--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

健脾滋肾法对SLE患者骨转换标志物及血清25(OH)D3水平影响的临床研究

中文摘要第7-12页
英文摘要第12-19页
英文缩略词表第20-22页
前言第22-24页
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第24-39页
    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代谢异常的影响因素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1 炎性因素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免疫因素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1.3 药物因素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 激素水平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5 其他因素第26页
    2 骨转换标志物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 骨形成标志物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 骨吸收标志物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第27页
    3 维生素D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第27-28页
    4 骨代谢异常与中医脾肾亏虚的关系第28-29页
    5 脾肾亏虚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第29页
    6 健脾滋肾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的关键第29-30页
    7 小结第30-31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31-39页
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39-90页
    临床研究一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研究第39-55页
        1 资料与方法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一般资料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 观察指标及方法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 统计学处理方法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6 伦理学要求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2 结果第43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SLE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中Ca、P、ALP的比较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骨转换标志物OC、PINP、CTX的比较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中25(OH)D3的比较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骨密度的比较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补体C3、C4、抗C1q抗体的比较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尿微量蛋白、尿β2微球蛋白、24h尿蛋白定量的比较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常规指标的比较(WBC、RBC、HGB、PLT)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8 SLE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免疫学指标的比较(IgG、IgA、IgM、ESR、CRP)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9 SLE组与常模组焦虑抑郁状况的比较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0 SLE组患者SF-36各维度积分与常模组参考值的比较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1 SLE患者血清中25(OH)D3水平与补体C3、C4、抗C1q抗体的相关性分析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2 SLE患者血清中25(OH)D3水平与尿微量蛋白、尿β2微量蛋白、24h尿蛋白定量的相关性分析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3 SLE患者血清中25(OH)D3水平与血清免疫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53-55页
    临床研究二 健脾滋肾颗粒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疗效、生活质量及骨转换标志物等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第55-69页
        1 资料与方法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一般资料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研究方法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 治疗方案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 安全性观察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5 统计学方法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2 研究结果第57-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比较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两组治疗前后疾病活动积分(SLEDAI)比较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各维度及焦虑抑郁自评量表积分的比较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两组治疗前后补体C3、C4、抗C1q抗体的变化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指标(WBC、RBC、HGB、PLT)的变化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液免疫学指标(ESR、IgG、IgA、IgM、CRP)的变化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8 两组治疗前后肾脏早期损害标志的变化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9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Ca、P、ALP、25(OH)D3的变化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0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骨转换标志物OC、PINP、CTX的变化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1 两组治疗前后患者骨密度的变化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2 治疗间病例脱落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第68-69页
    讨论第69-79页
        1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认识第69页
        2 健脾滋肾颗粒方解及现代药理研究第69-74页
        3 本次研究实验室指标的选择的依据及意义第74-77页
        4 健脾滋肾颗粒联合西药对SLE患者临床效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第77-79页
    结论第79-81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81-90页
综述第90-98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95-98页
附录:调查表第98-101页
个人简介第101-102页
致谢第102页

论文共10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调脾护心方治疗心脾两虚型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
下一篇:健脾升降方在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中应用的临床疗效观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