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| 第10-18页 |
1.1 中医学对肩周炎理论研究的认识 | 第10-11页 |
1.1.1 中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| 第10页 |
1.1.2 经脉与肩周炎的关系 | 第10-11页 |
1.1.3 肩周炎的中医治疗 | 第11页 |
1.2 西医对肩周炎理论研究的认识 | 第11-13页 |
1.2.1 定义及认识 | 第12页 |
1.2.2 西医治疗 | 第12-13页 |
1.3 阿是穴与肌筋膜激痛点治疗肩周炎 | 第13-15页 |
1.3.1 针刺阿是穴治疗肩周炎 | 第13页 |
1.3.2 肌筋膜激痛点与肩周炎 | 第13-15页 |
1.4 阿是穴与肌筋膜激痛点比较 | 第15-18页 |
1.4.1 激痛点与阿是穴的定位 | 第15页 |
1.4.2 激痛点与阿是穴的发病机制 | 第15-16页 |
1.4.3 激痛点与阿是穴的病理特异性 | 第16页 |
1.4.4 激痛点与阿是穴的干预方法 | 第16-18页 |
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| 第18-31页 |
2.1 研究对象 | 第18-20页 |
2.1.1 研究对象的来源 | 第18页 |
2.1.2 诊断标准 | 第18-19页 |
2.1.3 纳入标准 | 第19页 |
2.1.4 排除标准 | 第19页 |
2.1.5 中止试验标准 | 第19页 |
2.1.6 剔除/脱落标准 | 第19-20页 |
2.1.7 剔除/脱落病例的解决办法 | 第20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20-24页 |
2.2.1 试验设计 | 第20-21页 |
2.2.2 干预方法 | 第21-24页 |
2.2.3 观察指标与临床疗效评价 | 第24页 |
2.2.4 统计学分析方法 | 第24页 |
2.3 实验结果 | 第24-31页 |
2.3.1 完成情况分析 | 第25页 |
2.3.2 基线情况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3.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情况分析 | 第26-28页 |
2.3.4 两组治疗前后CMS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| 第28-29页 |
2.3.5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| 第29-30页 |
2.3.6 安全性分析 | 第30-31页 |
第三部分 研究分析与讨论 | 第31-36页 |
3.1 中西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现状 | 第31页 |
3.2 阿是穴和肌筋膜激痛点(MTrPs) | 第31-32页 |
3.3 从"受病处"理解阿是穴与肌筋膜激痛点的异同点 | 第32-33页 |
3.3.1 "受病处"的理论概念及特点 | 第32页 |
3.3.2 受病处与阿是穴 | 第32页 |
3.3.3 受病处与MTrPs | 第32-33页 |
3.4 MTrPs的临床应用 | 第33-34页 |
3.5 针刺MTrPs治疗肩周炎的现状 | 第34-35页 |
3.6 研究结果的分析 | 第35页 |
3.7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| 第35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39页 |
附录 | 第39-43页 |
附录1: Short-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(英文文本) | 第39-40页 |
附录2: Constant-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(英文文本) | 第40-41页 |
附录3: 简化McGill疼痛问卷(SF-MPQ)(中文文本) | 第41页 |
附录4: Constant-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(中文文本) | 第41-43页 |
致谢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