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线隧道同向开挖纵向合理间距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问题提出 | 第10页 |
1.2 双线隧道纵向间距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 隧道近接施工影响分区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| 第13-16页 |
1.4.1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13-14页 |
1.4.2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| 第14页 |
1.4.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4-16页 |
2 双线隧道开挖研究基础理论 | 第16-24页 |
2.1 隧道围岩变形理论 | 第16-21页 |
2.1.1 隧道围岩变形特性 | 第16页 |
2.1.2 围岩材料变形及本构关系 | 第16-17页 |
2.1.3 围岩结构变形及本构关系 | 第17-20页 |
2.1.4 隧道开挖后力学状态分析 | 第20-21页 |
2.2 突变理论 | 第21-23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3-24页 |
3 隧道开挖围岩变形特性及掌子面纵向影响范围研究 | 第24-42页 |
3.1 隧道开挖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24-27页 |
3.1.1 基本假设 | 第24页 |
3.1.2 模型材料 | 第24-25页 |
3.1.3 施工方法及施工工艺 | 第25-26页 |
3.1.4 有限元模型计算 | 第26-27页 |
3.2 隧道开挖模拟结果及分析 | 第27-36页 |
3.2.1 地表沉降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2.2 洞周收敛变形分析 | 第29-32页 |
3.2.3 应力分析 | 第32-36页 |
3.3 隧道开挖掌子面纵向影响分区 | 第36-40页 |
3.3.1 基于数据变化规律 | 第36页 |
3.3.2 基于空间效应 | 第36-38页 |
3.3.3 基于突变理论 | 第38-40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0-42页 |
4 双线隧道近接施工相互影响特性研究 | 第42-56页 |
4.1 双线隧道近接施工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42-43页 |
4.1.1 横向间距选取 | 第42页 |
4.1.2 有限元模拟计算 | 第42-43页 |
4.2 双线隧道近接施工模拟结果及分析 | 第43-52页 |
4.2.1 地表沉降分析 | 第43-46页 |
4.2.2 洞周收敛变形及应力分析 | 第46-51页 |
4.2.3 塑性区域分析 | 第51页 |
4.2.4 中间岩柱变形及应力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3 双线隧道近接施工影响程度划分 | 第52-55页 |
4.3.1 基于数据变化规律 | 第52-53页 |
4.3.2 基于空间效应 | 第53-54页 |
4.3.3 基于突变理论 | 第54-55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5 双线隧道同向开挖合理纵向间距研究 | 第56-70页 |
5.1 隧道开挖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56页 |
5.2 不同纵向间距隧道开挖模拟结果及分析 | 第56-69页 |
5.2.1 地表沉降分析 | 第56-57页 |
5.2.2 洞周收敛变形及应力分析 | 第57-65页 |
5.2.3 塑性区域分析 | 第65-67页 |
5.2.4 中间岩柱变形及应力分析 | 第67-68页 |
5.2.5 初期支护变形及应力分析 | 第68-69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9-70页 |
6 不同纵向间距双线隧道工程案例分析 | 第70-79页 |
6.1 工程概况及地质条件 | 第70-71页 |
6.1.1 隧道设计概述 | 第70页 |
6.1.2 工程地质和水文条件 | 第70-71页 |
6.2 隧道施工监测方案 | 第71-73页 |
6.2.1 监测项目 | 第71-72页 |
6.2.2 监测警戒值及预警机制 | 第72-73页 |
6.3 监测结果分析 | 第73-77页 |
6.3.1 地表沉降分析 | 第74-75页 |
6.3.2 拱顶沉降分析 | 第75-76页 |
6.3.3 净空收敛分析 | 第76-77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77-79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79-82页 |
7.1 结论 | 第79-80页 |
7.2 展望 | 第80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87-88页 |
致谢 | 第88-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