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植物保护论文--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--薯类作物病虫害论文--木薯(树薯)病虫害论文

木薯抗细菌性枯萎病的生理机制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-17页
    1 木薯概况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 木薯起源与传播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2 木薯的经济价值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3 我国木薯产业发展现状第9页
    2 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研究进展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分布与危害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发病症状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2.3 病原细菌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2.4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2.5 防治方法第10-11页
    3 植物抗病性研究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3.1 形态结构抗性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3.2 防御酶系与抗病性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3.3 其他相关生理生化物质第14-15页
    4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5 技术路线第16-17页
第二章 分离病原菌及木薯对细菌性枯萎病的抗性鉴定第17-21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1 试验材料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 供试木薯品种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 病原菌的采集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实验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病原菌致病力检测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木薯抗病性鉴定第17-18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 病原菌致病力检测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 木薯对细菌性枯萎病的抗性鉴定第20-21页
第三章 木薯叶片结构与其抗细菌性枯萎病关系的研究第21-28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1 供试木薯品种及种植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叶片气孔形态观察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叶片蜡质含量测定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4 叶片组织结构的显微观察第21-22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叶片气孔形态结构特征与抗病性的关系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叶片蜡质含量与抗病性的关系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叶片横切面解剖结构的比较分析第24-26页
    3 讨论第26-28页
第四章 木薯叶片生理生化变化与其抗病性的关系第28-42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28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1 植物材料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1.2 供试菌株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1.3 实验方法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 病原菌接种与取样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3 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4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测定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5 丙二醛含量测定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6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7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方法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8 游离脯氨酸含量测定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31-32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32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变化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4 丙二醛含量的变化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5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6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7 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第38-39页
    3 讨论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1 防御性酶与抗病性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 丙二醛与抗病性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 可溶性蛋白质与抗病性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 可溶性糖与抗病性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3.5 游离脯氨酸与抗病性第40-42页
第五章 结论第42-43页
参考文献第43-47页
缩略词表第47-48页
附录第48-50页
    附录一 主要仪器设备第48页
    附录二 实验常用培养基及成分第48-49页
    附录三 实验主要试剂配制第49-50页
附图第50-52页
作者简介第52-53页
致谢第53页

论文共5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木薯/花生不同间作模式竞争与互补效应的机制研究
下一篇:辣椒-香蕉轮作联合生物有机肥减轻高发枯萎病蕉园连作障碍机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