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薯抗细菌性枯萎病的生理机制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9-17页 |
1 木薯概况 | 第9页 |
1.1 木薯起源与传播 | 第9页 |
1.2 木薯的经济价值 | 第9页 |
1.3 我国木薯产业发展现状 | 第9页 |
2 木薯细菌性枯萎病研究进展 | 第9-11页 |
2.1 分布与危害 | 第9-10页 |
2.2 发病症状 | 第10页 |
2.3 病原细菌 | 第10页 |
2.4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| 第10页 |
2.5 防治方法 | 第10-11页 |
3 植物抗病性研究 | 第11-15页 |
3.1 形态结构抗性 | 第11-12页 |
3.2 防御酶系与抗病性 | 第12-14页 |
3.3 其他相关生理生化物质 | 第14-15页 |
4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5 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第二章 分离病原菌及木薯对细菌性枯萎病的抗性鉴定 | 第17-21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1 试验材料 | 第17页 |
1.1.1 供试木薯品种 | 第17页 |
1.1.2 病原菌的采集 | 第17页 |
1.2 实验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2.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| 第17页 |
1.2.2 病原菌致病力检测 | 第17页 |
1.2.3 木薯抗病性鉴定 | 第17-18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18-21页 |
2.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| 第18-19页 |
2.2 病原菌致病力检测 | 第19-20页 |
2.3 木薯对细菌性枯萎病的抗性鉴定 | 第20-21页 |
第三章 木薯叶片结构与其抗细菌性枯萎病关系的研究 | 第21-28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1 供试木薯品种及种植 | 第21页 |
1.2 叶片气孔形态观察 | 第21页 |
1.3 叶片蜡质含量测定 | 第21页 |
1.4 叶片组织结构的显微观察 | 第21-22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22-26页 |
2.1 叶片气孔形态结构特征与抗病性的关系 | 第22-23页 |
2.2 叶片蜡质含量与抗病性的关系 | 第23-24页 |
2.3 叶片横切面解剖结构的比较分析 | 第24-26页 |
3 讨论 | 第26-28页 |
第四章 木薯叶片生理生化变化与其抗病性的关系 | 第28-42页 |
1 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2页 |
1.1 植物材料 | 第28页 |
1.2 供试菌株 | 第28页 |
1.3 实验方法 | 第28-31页 |
1.3.1 病原菌接种与取样 | 第28页 |
1.3.2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| 第28页 |
1.3.3 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 | 第28页 |
1.3.4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测定 | 第28-29页 |
1.3.5 丙二醛含量测定 | 第29页 |
1.3.6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| 第29-30页 |
1.3.7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| 第30页 |
1.3.8 游离脯氨酸含量测定 | 第30-31页 |
1.4 数据统计与分析 | 第31-32页 |
2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39页 |
2.1 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 | 第32-33页 |
2.2 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 | 第33-34页 |
2.3 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变化 | 第34-35页 |
2.4 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| 第35-36页 |
2.5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| 第36-37页 |
2.6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| 第37-38页 |
2.7 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 | 第38-39页 |
3 讨论 | 第39-42页 |
3.1 防御性酶与抗病性 | 第39页 |
3.2 丙二醛与抗病性 | 第39页 |
3.3 可溶性蛋白质与抗病性 | 第39-40页 |
3.4 可溶性糖与抗病性 | 第40页 |
3.5 游离脯氨酸与抗病性 | 第40-42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7页 |
缩略词表 | 第47-48页 |
附录 | 第48-50页 |
附录一 主要仪器设备 | 第48页 |
附录二 实验常用培养基及成分 | 第48-49页 |
附录三 实验主要试剂配制 | 第49-50页 |
附图 | 第50-5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