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位论文数据集 | 第3-4页 |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符号说明 | 第15-16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6-28页 |
1.1 地下水中氯代烃的来源、危害及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2 地下水中氯代烃的主要修复方法 | 第17-20页 |
1.2.1 原位处理法 | 第18-19页 |
1.2.2 异位处理法 | 第19-20页 |
1.2.3 自然衰减技术 | 第20页 |
1.3 纳米铁在地下水氯代烃修复中的应用 | 第20-21页 |
1.3.1 零价铁处理氯代烃的机理 | 第20-21页 |
1.3.2 零价铁处理氯代烃的应用 | 第21页 |
1.4 纳米铁改性方法研究 | 第21-25页 |
1.4.1 纳米铁的改性方法 | 第22页 |
1.4.2 纳米铁载体简介 | 第22-23页 |
1.4.3 纳米铁-介孔二氧化硅制备方法 | 第23-24页 |
1.4.4 纳米铁-介孔二氧化硅降解三氯乙烯的研究 | 第24-25页 |
1.5 选题意义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25-28页 |
1.5.1 论文选题意义 | 第25页 |
1.5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5-28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8页 |
2.1 实验仪器和试剂 | 第28-29页 |
2.1.1 主要试剂 | 第28-29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29页 |
2.2 制备方法 | 第29-33页 |
2.2.1 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 | 第29-31页 |
2.2.2 纳米铁-介孔二氧化硅复合物的制备 | 第31-32页 |
2.2.3 钯/(纳米铁-介孔二氧化硅)的合成 | 第32页 |
2.2.4 纳米铁和纳米钯/铁的制备 | 第32-33页 |
2.3 测试方法 | 第33-34页 |
2.3.1 结构分析 | 第33页 |
2.3.2 TEM-EDS | 第33页 |
2.3.3 SEM | 第33页 |
2.3.4 孔径和比表面积测定 | 第33-34页 |
2.3.5 表面微区分析XPS | 第34页 |
2.4 三氯乙烯降解 | 第34-35页 |
2.4.1 三氯乙烯储备液配置 | 第34页 |
2.4.2 对三氯乙烯的降解 | 第34-35页 |
2.4.3 钯/(纳米铁-介孔二氧化硅)的重复使用 | 第35页 |
2.5 分析检测方法 | 第35-38页 |
2.5.1 气相色谱条件 | 第35页 |
2.5.2 标准曲线绘制 | 第35-38页 |
第三章 材料表征 | 第38-56页 |
3.1 介孔二氧化硅 | 第38-41页 |
3.1.1 XRD 分析 | 第38-39页 |
3.1.2 TEM-EDS | 第39-40页 |
3.1.3 比表面积和孔容孔径 | 第40-41页 |
3.2 纳米铁 | 第41-43页 |
3.2.1 XRD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2.2 TEM | 第42页 |
3.2.3 比表面积和孔容孔径 | 第42-43页 |
3.3 纳米铁-介孔二氧化硅 | 第43-50页 |
3.3.1 XRD | 第43-46页 |
3.3.2 TEM-EDS和SEM | 第46-49页 |
3.3.3 纳米铁-介孔二氧化硅比表面积 | 第49-50页 |
3.4 反应前后的钯/(纳米铁-介孔二氧化硅) | 第50-54页 |
3.4.1 XRD测试结果 | 第50页 |
3.4.2 TEM测试结果 | 第50-51页 |
3.4.3 SEM-EDS测试结果 | 第51-53页 |
3.4.4 XPS测试结果 | 第53-5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第四章 三氯乙烯的降解研究 | 第56-68页 |
4.1 不同复合物对三氯乙烯的降解 | 第56-60页 |
4.1.1 三氯乙烯的降解率 | 第56-57页 |
4.1.2 乙烷的产率 | 第57-59页 |
4.1.3 乙烯的产率 | 第59-60页 |
4.2 脱氯机理 | 第60-62页 |
4.3 钯/(纳米铁-介孔二氧化硅)的重复使用 | 第62-67页 |
4.3.1 三氯乙烯的降解 | 第62-64页 |
4.3.2 乙烷的产量 | 第64-65页 |
4.3.3 乙烯的产量 | 第65-6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68-70页 |
5.1 结论 | 第68-69页 |
5.2 创新 | 第69页 |
5.3 建议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6页 |
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6-78页 |
作者和导师简介 | 第78-79页 |
附件 | 第79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