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论文--高等教育论文--学校管理论文

中国大学校长任期制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5-25页
    1.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的目的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选题的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1.2 基本概念的界定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大学校长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任期制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制度变迁理论的相关概念第17-18页
    1.3 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8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对大学校长任期时间与连任届数的研究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对中国大学校长任内评价与考核机制的研究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对中国大学校长离退任机制等其他机制的研究第21-24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与思路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方法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思路第24-25页
第二章 中国大学校长任期制的历史变迁第25-42页
    2.1 启蒙时期:清末大学校长任期制(1889-1912)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清末大学校长的任期——短任期制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清末大学校长任期制的其他制度安排第27页
    2.2 发展时期:民国大学校长任期制(1912-1949)第27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的任期——不固定任期制第27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的任内评价考核机制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的激励机制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民国时期大学校长的离退任机制第36-38页
    2.3 停滞时期: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大学校长任期制(1949-1978)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大学校长实行终身制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大学校长的任内考核机制——政治审查为主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大学校长的激励机制——平均分配的大锅饭第39-40页
    2.4 转型时期:改革开放至今的大学校长任期制(1978年至今)第40-42页
第三章 中国大学校长任期制变迁的制度环境分析第42-59页
    3.1 清末大学校长任期制的制度环境分析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清朝官学的浓厚遗风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等级森严的官僚体系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对日本制度的仿效移植第44页
    3.2 民国大学校长任期制的制度环境分析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法制化——大学校长制度的“三权分立”模式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去官僚化——大学校长的学术化与职业化取向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本土化——西方大学制度的移植与耦合第47-48页
    3.3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大学校长任期制的制度环境分析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计划性——以“编制”决定任免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政治性——党委领导下的“革命化”校长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全盘“苏化”——集权化管理模式得以施行第50-51页
    3.4 改革开放至今大学校长任期制的制度环境分析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对加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尝试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对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探索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视第53页
    3.5 影响中国大学校长任期制变迁的制度环境因素第53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政治环境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文化环境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国际环境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制度环境因素对中国大学校长任期制的作用机制第56-59页
第四章 中国大学校长任期制改革的路径选择第59-66页
    4.1 中国大学校长任期制的现状分析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“行政化”的大学校长难以有长任期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重政绩的评价体系难以培养出一流大学校长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激励机制的欠缺促成“双肩挑”型大学校长第60-61页
    4.2 中国大学校长任期制改革的路径选择第61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大学“去行政化”促使职业化大学校长的诞生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学术话语权的增强催生大学校长任内评价机制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对境外大学制度的借鉴需要结合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第65-66页
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第66-68页
    5.1 研究结论第66页
    5.2 研究存在的不足第66-68页
参考文献第68-70页
致谢第70-71页
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1-72页
导师简介第72页
作者简介第72-73页
附件第73-74页

论文共7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多种群遗传算法的可扩展有限有限状态机测试数据生成
下一篇:对AZ91D镁合金具有优良保护作用的改性富镁涂层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