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目录 | 第9-12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3-24页 |
一、提出问题 | 第13-14页 |
二、文献回顾 | 第14-18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四、个案说明 | 第19-22页 |
五、总体框架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理论基础:权力的利益网络与乡村治理 | 第24-38页 |
一、利益网络格局 | 第24-29页 |
(一) 传统的差序格局和伦理本位 | 第24-25页 |
(二) 工具性圈层格局和核心家庭本位 | 第25-26页 |
(三) 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 | 第26-27页 |
(四) 乡村的利益网络格局 | 第27-29页 |
二、权力的利益网络 | 第29-33页 |
(一) 乡村权力的构成 | 第29-30页 |
(二) 权力的合法性基础 | 第30-31页 |
(三) 从权力的文化网络到权力的利益网络 | 第31-33页 |
三、乡村治理结构 | 第33-34页 |
(一) 乡村治理的主体 | 第33-34页 |
(二) 乡村治理的组织基础 | 第34页 |
四、群体分化与利益博弈:一个乡村治理的操作性分析框架 | 第34-38页 |
(一) “群体分化——利益博弈”分析框架的提出 | 第34-35页 |
(二) “群体分化——利益博弈”分析框架的内涵 | 第35-38页 |
第三章 地震重建:搞定问题、整合制衡与村治案例 | 第38-56页 |
一、散点农户的重建 | 第38-44页 |
(一) 散点农户的重建状况 | 第38-42页 |
(二) 重建灾民的问题、诉求与组织化困境 | 第42-44页 |
二、居民点的重建 | 第44-50页 |
(一) 居民点的形成与重建状况 | 第44-47页 |
(二) 居民点的上访 | 第47-50页 |
三、村委会的作用 | 第50-52页 |
(一) 整合重建村民 | 第50-51页 |
(二) 过度介入的不良后果 | 第51-52页 |
四、村治实践的问题解决与整合式制衡 | 第52-56页 |
(一) 村治实践的整合式制衡机制 | 第52-54页 |
(二) 问题是如何被“解决”的 | 第54-56页 |
第四章 火灾重建:合法获利、分化制衡与乡治案例 | 第56-73页 |
一、火灾居民的内部分化和个体利益 | 第56-62页 |
(一) 火灾居民两类主要群体分化:火灾原因和市场位置 | 第56-59页 |
(二) 火灾责任认定问题的解决 | 第59-61页 |
(三) 市场位置问题的解决 | 第61-62页 |
二、集镇居民的空间分化和公共利益 | 第62-65页 |
(一) 集镇居民主要群体分化 | 第62页 |
(二) 利益冲突问题的解决 | 第62-65页 |
三、乡政府的层级分化和组织利益 | 第65-68页 |
(一) 基层政府的群体分化 | 第65-66页 |
(二) 组织利益的实现 | 第66-68页 |
四、乡治实践的分化式制衡与合法性 | 第68-73页 |
(一) 乡治实践的分化式制衡机制 | 第69-70页 |
(二) 合法性的获得 | 第70-73页 |
第五章 基本结论 | 第73-78页 |
一、利益网络格局与权力的利益网络 | 第73-74页 |
二、问题解决与合法性获得 | 第74页 |
三、整合式与分化式制衡 | 第74-77页 |
四、乡村治理实践的逻辑:利益与秩序的平衡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3页 |
附录一 四川省“5·12”汶川地震灾后农房重建工作方案 | 第83-86页 |
附录二 庙乡场镇火灾重建及老街改造情况简介 | 第86-87页 |
附录三 庙乡通村公路修建情况简介 | 第87-88页 |
附录四 田野调查图片 | 第88-8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| 第89-90页 |
致谢 | 第9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