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| 第5-6页 |
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目录 | 第10-13页 |
1 绪论 | 第13-28页 |
1.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9页 |
1.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 | 第13-16页 |
1.1.2 国产剑杆织机与打纬机构的研究意义 | 第16-19页 |
1.2 机构运动精度研究概况 | 第19-22页 |
1.3 机构运动精度可靠性研究概况 | 第22-25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5-28页 |
2 剑杆织机打纬机构运动精度的数学描述 | 第28-45页 |
2.1 剑杆织机工作原理与结构分析 | 第28-34页 |
2.2 剑杆织机打纬机构运动精度的技术要求 | 第34-39页 |
2.2.1 剑杆织机打纬机构的运动要求 | 第34-36页 |
2.2.2 剑杆织机打纬机构对织物的影响 | 第36页 |
2.2.3 打纬机构高精度运动的实现难点 | 第36-39页 |
2.3 机构运动精度的数学表达 | 第39-44页 |
2.3.1 机构运动精度数学模型 | 第39-41页 |
2.3.2 机构运动精度概率模型 | 第41-4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44-45页 |
3 剑杆织机打纬机构动力学建模 | 第45-67页 |
3.1 打纬机构三维参数化模型的建立 | 第45-49页 |
3.1.1 共轭凸轮理论轮廓线设计 | 第46-47页 |
3.1.2 剑杆织机共轭凸轮打纬机构参数化建模 | 第47-49页 |
3.2 打纬机构多刚体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| 第49-54页 |
3.2.1 打纬机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| 第49-51页 |
3.2.2 打纬机构多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 | 第51-54页 |
3.3 打纬机构柔性多体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| 第54-65页 |
3.3.1 多柔体系统动力学方程 | 第54-57页 |
3.3.2 打纬摇轴柔性体模型的建立 | 第57-59页 |
3.3.3 柔性打纬摇轴的模态分析 | 第59-62页 |
3.3.4 打纬机构刚柔耦合仿真分析 | 第62-6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5-67页 |
4 剑杆织机打纬机构运动精度分析 | 第67-87页 |
4.1 打纬机构运动误差计算方法 | 第67-70页 |
4.1.1 打纬机构运动误差的计算表达式 | 第67-68页 |
4.1.2 打纬机构运动误差的统计分析 | 第68-70页 |
4.2 考虑基本尺寸误差的打纬机构运动精度分析 | 第70-71页 |
4.3 考虑运动副间隙误差的打纬机构运动精度分析 | 第71-76页 |
4.3.1 有效长度模型理论 | 第71-75页 |
4.3.2 考虑运动副间隙的打纬机构运动精度计算模型 | 第75-76页 |
4.4 考虑凸轮副表面磨损误差的打纬机构运动精度分析 | 第76-80页 |
4.4.1 转换机构法 | 第76-79页 |
4.4.2 考虑凸轮副表面磨损误差的打纬机构运动精度计算模型 | 第79-80页 |
4.5 剑杆织机打纬机构运动精度仿真及结果分析 | 第80-85页 |
4.5.1 打纬机构的主凸轮机构运动精度仿真计算 | 第80-84页 |
4.5.2 打纬机构的副凸轮机构运动精度仿真计算 | 第84-8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85-87页 |
5 打纬机构运动精度可靠性分析与计算 | 第87-111页 |
5.1 打纬机构运动精度可靠性理论方法 | 第87-90页 |
5.1.1 机构应力-强度干涉模型 | 第88-89页 |
5.1.2 一次二阶矩法 | 第89-90页 |
5.2 共轭凸轮打纬机构运动精度可靠性求解 | 第90-99页 |
5.2.1 打纬机构运动精度可靠性计算方法 | 第91-93页 |
5.2.2 考虑基本尺寸误差的打纬机构运动精度可靠性分析 | 第93页 |
5.2.3 考虑运动副间隙误差的打纬机构运动精度可靠性分析 | 第93-94页 |
5.2.4 考虑凸轮副表面磨损误差的打纬机构运动精度可靠性分析 | 第94页 |
5.2.5 打纬机构运动精度可靠性计算模型 | 第94-95页 |
5.2.6 剑杆织机打纬机构运动精度可靠性实例分析 | 第95-99页 |
5.3 共轭凸轮打纬机构运动精度可靠性优化求解 | 第99-110页 |
5.3.1 粒子群算法 | 第99-102页 |
5.3.2 改进粒子群算法 | 第102-104页 |
5.3.3 粒子群算法求解约束优化问题原理 | 第104页 |
5.3.4 机构运动精度可靠性计算的几何原理 | 第104-107页 |
5.3.5 打纬机构运动精度可靠性优化求解实例 | 第107-11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110-111页 |
6 总结与展望 | 第111-115页 |
6.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 | 第111-114页 |
6.2 进一步研究及展望 | 第114-1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5-122页 |
附录Ⅰ作者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22-123页 |
附录Ⅱ作者攻博期间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 | 第123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