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25页 |
1.1 引言 | 第8-9页 |
1.2 被动耗能技术及其在大跨空间结构中的应用研究 | 第9-18页 |
1.2.1 被动耗能技术发展概况 | 第9-13页 |
1.2.2 消能减震在空间结构中的研究概况 | 第13-15页 |
1.2.3 消能减震在空间结构中的应用 | 第15-18页 |
1.3 形状记忆合金在结构控制中的研究现状 | 第18-24页 |
1.3.1 形状记忆合金的重要特性 | 第18-19页 |
1.3.2 SMA 的本构关系 | 第19页 |
1.3.3 超弹性形状记忆合金用于被动控制的研究概况 | 第19-24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第2章 复合摩擦阻尼器的力学模型及性能研究 | 第25-44页 |
2.1 引言 | 第25页 |
2.2 复合阻尼器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| 第25-27页 |
2.2.1 复合阻尼器的构造及特点 | 第25-26页 |
2.2.2 复合阻尼器的工作原理 | 第26-27页 |
2.3 复合阻尼器的设计及本构关系 | 第27-32页 |
2.3.2 阻尼器的本构关系 | 第27-30页 |
2.3.2 形状记忆合金产生的恢复力计算 | 第30-31页 |
2.3.3 摩擦产生的恢复力计算 | 第31-32页 |
2.3.4 阻尼器的设计及材料选用 | 第32页 |
2.4 各种影响参数对阻尼器性能的影响 | 第32-43页 |
2.4.1 纯摩擦时各参数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4.2 复合阻尼器的各种参数影响分析 | 第34-43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3章 复合阻尼器的单自由度分析 | 第44-58页 |
3.1 引言 | 第44页 |
3.2 单自由度耗能减震结构体系动力反应分析 | 第44-47页 |
3.2.1 地震振动能量算法方程 | 第45-46页 |
3.2.2 简化结构模型动力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3 MATLAB 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| 第47-57页 |
3.3.1 输入 El-Centro 南北波 | 第48-51页 |
3.3.2 输入 TAFT 东西波 | 第51-5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4章 复合阻尼器在平板网架结构中的减振控制研究 | 第58-87页 |
4.1 引言 | 第58页 |
4.2 网架结构模建模及控制原理 | 第58-60页 |
4.2.1 网架结构计算说明 | 第58-59页 |
4.2.2 基本假定 | 第59页 |
4.2.3 网架结构体系控制原理 | 第59-60页 |
4.3 确定结构的控制节点和杆件 | 第60-63页 |
4.3.1 网架结构振动周期和振型分析 | 第61-62页 |
4.3.2 节点位移、加速度最大值 | 第62-63页 |
4.3.3 杆件轴力最大值 | 第63页 |
4.4 加复合阻尼器后网架的动力仿真分析 | 第63-86页 |
4.4.1 非线性单元的选择 | 第63-66页 |
4.4.2 方案的选择 | 第66-71页 |
4.4.3 网架的减震控制 | 第71-8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6-87页 |
第5章 复合阻尼器在柱面网壳中的减震控制研究 | 第87-107页 |
5.1 引言 | 第87页 |
5.2 柱面网壳结构模建模及控制原理 | 第87-88页 |
5.3 确定结构的控制节点和杆件 | 第88-91页 |
5.3.1 网壳结构振动周期和振型分析 | 第88-90页 |
5.3.2 网壳的控制节点和杆件 | 第90-91页 |
5.4 加复合阻尼器后网壳的动力仿真分析 | 第91-106页 |
5.4.1 方案的选择 | 第91-94页 |
5.4.2 各种工况时节点位移控制分析 | 第94-96页 |
5.4.3 各种工况时节点加速度控制分析 | 第96-100页 |
5.4.4 各种工况时杆件轴力控制分析 | 第100-104页 |
5.4.5 各种工况时阻尼器输出力分析 | 第104-10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06-107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107-11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0-11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116-117页 |
致谢 | 第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