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中文文摘 | 第5-9页 |
目录 | 第9-14页 |
CONTENTS | 第14-20页 |
绪论 | 第20-38页 |
一、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20-22页 |
二、文献研究综述 | 第22-33页 |
三、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33-34页 |
四、研究内容与框架 | 第34-37页 |
五、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| 第37-38页 |
第一章 政府预算基本理论 | 第38-74页 |
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 | 第38-44页 |
一、政府预算的基本内涵 | 第38-39页 |
二、政府预算的基本特征 | 第39-40页 |
三、政府预算的一般原则 | 第40-41页 |
四、政府预算的基本功能 | 第41-43页 |
五、政府预算的体系、形式与管理流程 | 第43-44页 |
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府预算思想 | 第44-55页 |
一、马克思、恩格斯的政府预算思想 | 第44-47页 |
二、列宁的政府预算思想 | 第47-48页 |
三、毛泽东、邓小平的政府预算思想 | 第48-53页 |
四、简评 | 第53-55页 |
第三节 西方政府预算理论 | 第55-63页 |
一、政府渐进预算理论 | 第55-56页 |
二、公共选择中的预算理论 | 第56-59页 |
三、“软预算约束”理论 | 第59-60页 |
四、公共决策中的预算理论 | 第60-61页 |
五、绩效预算理论 | 第61-62页 |
六、简评 | 第62-63页 |
第四节 制度变迁理论 | 第63-74页 |
一、制度与制度变迁 | 第63-65页 |
二、制度变迁的原因、条件与方式 | 第65-67页 |
三、制度变迁的三大理论组合 | 第67-70页 |
四、制度变迁的渐进性与路径依赖 | 第70-71页 |
五、简评 | 第71-74页 |
第二章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预算制度(1949——1977) | 第74-96页 |
第一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政府预算制度 | 第74-81页 |
一、政府预算制度的形成背景 | 第74-75页 |
二、政府预算制度的初步形成 | 第75-79页 |
三、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内容与特点 | 第79-81页 |
第二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预算制度 | 第81-90页 |
一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| 第81-83页 |
二、分类分成的预算管理体制及其特点 | 第83-85页 |
三、财政分权与预算管理体制的调整 | 第85-90页 |
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评价 | 第90-96页 |
一、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特点 | 第91-93页 |
二、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成就与缺陷 | 第93-96页 |
第三章 经济体制转轨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政府预算制度(1978——1997) | 第96-122页 |
第一节 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 | 第96-100页 |
一、“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”:1978——1992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探索 | 第96-99页 |
二、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”:1992——1997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探索 | 第99-100页 |
第二节 放权让利与政府预算制度的分权化改革 | 第100-110页 |
一、“分灶吃饭”:1980——1984年的“划分收支、分级包干”财政预算体制 | 第100-103页 |
二、“划分税种、核定收支、分级包干”:1985——1987年的财政预算体制 | 第103-105页 |
三、“财政大包干”:1988——1993年的财政预算体制 | 第105-108页 |
四、“分灶吃饭”改革中政府预算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 | 第108-110页 |
第三节 分税制改革与政府预算管理权的上收 | 第110-117页 |
一、分税制改革的提出 | 第111页 |
二、分税制改革的原则、指导思想 | 第111-112页 |
三、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| 第112-113页 |
四、分税制配套改革与政府预算制度的规范化、法制化建设 | 第113-117页 |
第四节 政府预算制度分权化改革评价 | 第117-122页 |
一、政府预算制度分权化改革的成就与不足 | 第117-120页 |
二、政府预算制度分权化改革的基本特点 | 第120-122页 |
第四章 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与政府预算制度改革(1998——2013) | 第122-162页 |
第一节 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建立 | 第122-127页 |
一、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提出 | 第123-126页 |
二、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思路 | 第126-127页 |
第二节 以公共化为导向的政府预算制度改革 | 第127-140页 |
一、部门预算改革 | 第127-131页 |
二、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| 第131-133页 |
三、政府采购制度改革 | 第133-135页 |
四、深化“收支两条线”改革 | 第135-137页 |
五、“金财工程”建设 | 第137页 |
六、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| 第137-138页 |
七、全口径预算改革的提出与启动 | 第138-140页 |
第三节 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尝试 | 第140-154页 |
一、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依据 | 第140-143页 |
二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演进过程 | 第143-145页 |
三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 | 第145-148页 |
四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关系 | 第148-150页 |
五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的成效与不足 | 第150-154页 |
第四节 政府预算公共化改革的基本评价 | 第154-162页 |
一、政府预算公共化改革的成就 | 第154-156页 |
二、政府预算公共化改革的基本特征 | 第156-158页 |
三、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政府预算公共化改革趋向 | 第158-162页 |
第五章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政府预算制度与经验借鉴 | 第162-180页 |
第一节 英国政府预算制度与经验借鉴 | 第162-168页 |
一、英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| 第162-163页 |
二、英国政府预算收支分类 | 第163-164页 |
三、英国政府预算编制与执行 | 第164-165页 |
四、英国政府的预算监督 | 第165-166页 |
五、英国政府预算法律体系 | 第166页 |
六、英国政府预算制度的经验借鉴 | 第166-168页 |
第二节 美国政府预算制度与经验借鉴 | 第168-173页 |
一、美国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| 第168-169页 |
二、美国政府预算的编制、审批与执行 | 第169-171页 |
三、美国政府预算的审计与监督 | 第171页 |
四、美国政府预算的法律体系 | 第171-172页 |
五、美国政府预算制度的经验借鉴 | 第172-173页 |
第三节 日本政府预算制度与经验借鉴 | 第173-180页 |
一、日本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| 第173-174页 |
二、日本政府预算的编制 | 第174-175页 |
三、日本政府预算的审议和执行 | 第175-176页 |
四、日本政府预算监督 | 第176-177页 |
五、日本政府预算的法律体系 | 第177页 |
六、日本政府预算制度的经验借鉴 | 第177-180页 |
第六章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现行模式与缺陷 | 第180-200页 |
第一节 中央政府预算改革分析 | 第180-185页 |
一、中央层面政府预算改革 | 第180-183页 |
二、中央层面政府预算改革存在的不足 | 第183-185页 |
第二节 地方政府预算改革模式探索 | 第185-200页 |
一、“河北模式”:系统规范化预算改革 | 第185-189页 |
二、“广东模式”:阳光财政改革 | 第189-193页 |
三、“温岭模式”:参与式预算改革 | 第193-198页 |
四、地方政府预算改革简评 | 第198-200页 |
第七章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思路与创新模式 | 第200-236页 |
第一节 树立现代政府公共预算理念 | 第200-202页 |
一、公共理念 | 第200-201页 |
二、法治理念 | 第201页 |
三、绩效理念 | 第201-202页 |
第二节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| 第202-210页 |
一、坚持的基本原则 | 第202-204页 |
二、近期目标 | 第204-207页 |
三、中长期目标 | 第207-210页 |
第三节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| 第210-224页 |
一、近期改革建议 | 第210-215页 |
二、中长期改革建议 | 第215-224页 |
第四节 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创新模式的初步构想 | 第224-236页 |
一、“五级政府三级预算”的中间过渡型预算模式 | 第224-231页 |
二、以“基金制”为特征的政府复式预算体系 | 第231-236页 |
第八章 结论 | 第236-2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40-254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254-256页 |
致谢 | 第256-258页 |
个人简历 | 第258-2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