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盗窃罪的理解和适用
| 摘要 | 第3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引言 | 第9-10页 |
| 第一章 多次盗窃行为 | 第10-13页 |
| 第一节 对“多次”的法律规定 | 第10页 |
| 第二节 对“次”数的理解 | 第10-13页 |
| 一、多次盗窃能否参照适用多次抢劫的司法解释 | 第10-11页 |
| 二、成立多次盗窃是否有数额要求 | 第11-12页 |
| 三、成立多次盗窃是否每次都要求达到既遂 | 第12页 |
| 四、多次盗窃与行政处罚的衔接性 | 第12-13页 |
| 第二章 入户盗窃 | 第13-18页 |
| 第一节 入户盗窃入罪的理由 | 第13页 |
| 第二节 如何理解“入户” | 第13-17页 |
| 一、明确入户时的目的 | 第13-14页 |
| 二、身体的一部分进入户内是否为“入户” | 第14-15页 |
| 三、如何界定“户” | 第15页 |
| 四、特殊场所是否属于“户”的认定 | 第15-17页 |
| 第三节 “入户盗窃”何时成立既遂 | 第17-18页 |
| 第三章 携带凶器盗窃 | 第18-23页 |
| 第一节 携带凶器盗窃入罪的合理性 | 第18页 |
| 第二节 携带凶器盗窃与携带凶器抢夺是否含义一致 | 第18-19页 |
| 第三节 如何理解“携带” | 第19-20页 |
| 第四节 如何认定“凶器” | 第20-21页 |
| 一、要将凶器与犯罪工具严格区分 | 第20-21页 |
| 二、凶器的分类 | 第21页 |
| 第五节 司法实践中的几点困惑 | 第21-22页 |
| 第六节 携带凶器盗窃何时成立既遂 | 第22-23页 |
| 第四章 扒窃行为 | 第23-36页 |
| 第一节 扒窃入罪的合理性分析 | 第23-24页 |
| 第二节 扒窃单独入罪之刍议 | 第24-27页 |
| 一、携带凶器是扒窃入罪的条件之一 | 第24-26页 |
| 二、携带凶器不是扒窃入罪的条件 | 第26-27页 |
| 第三节 扒窃行为如何正确界定 | 第27-31页 |
| 一、扒窃行为的特征 | 第27-28页 |
| 二、扒窃行为限于发生在公共场所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 | 第28-29页 |
| 三、扒窃之物限定为贴身之物 | 第29-31页 |
| 第四节 扒窃型盗窃何时成立既遂 | 第31-32页 |
| 第五节 浅析扒窃入罪的司法认定 | 第32-35页 |
| 第六节 扒窃入罪的修改与完善 | 第35-36页 |
| 第五章 结语 | 第36-3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8-41页 |
| 后记 | 第41-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