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航空、航天论文--航天(宇宙航行)论文--推进系统(发动机、推进器)论文--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论文

面向集成设计平台的姿轨控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方法研究

摘要第12-13页
ABSTRACT第13页
第一章 绪论第14-2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姿轨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特点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姿轨控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设计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研究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发动机设计的一般方法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集成设计平台发展现状第20-22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22-23页
    1.4 小结第23-24页
第二章 姿轨控液体火箭发动机集成设计平台需求分析第24-32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4页
    2.2 需求分析的步骤第24-25页
    2.3 姿轨控液体火箭发动机集成设计平台模块划分第25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总体设计模块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热力计算模块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双组元推力室设计模块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单组元推力室设计模块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5 推进剂贮箱设计模块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6 阀门和调节器设计模块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7 气瓶设计模块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8 点火器设计模块第31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31-32页
第三章 QFD技术在双组元推力室设计中的应用第32-46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2页
    3.2 QFD技术简介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QFD的产生和发展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QFD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质量屋的构建第35-36页
    3.3 AHP方法简介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AHP的概念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AHP的步骤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AHP的计算方法第37-38页
    3.4 QFD技术在双组元推力室设计中的应用第38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用户需求聚类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确定用户需求之间各元素的权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确定工程措施及工程措施指标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确定用户需求与工程措施之间各元素的权重第41-44页
    3.5 双组元推力室改进的质量屋第44-45页
    3.6 小结第45-46页
第四章 基于经验的双组元推力室性能参数设计研究第46-53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46页
    4.2 双组元推力室的组成及功用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组成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各部分功用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双组元推力室性能特点第47页
    4.3 双组元推力室主要性能参数第47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燃烧室压强的选择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推力量级的确定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混合比的确定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喷管扩张面积比的选择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推进剂组合的比冲范围第51页
    4.4 小结第51-53页
第五章 基于经验的双组元推力室设计方法及设计流程研究第53-66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53页
    5.2 双组元推力室设计方法及设计流程第53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确定性能参数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燃烧室和喷管型面设计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喷注器和冷却方式设计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双组元推力室设计流程第58-59页
    5.3 双组元推力室设计内容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喷管型面设计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燃烧室型面设计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喷注器设计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冷却设计第62页
    5.4 设计实例第62-65页
    5.5 小结第65-66页
第六章 CBR方法在双组元推力室设计中的应用第66-76页
    6.1 引言第66页
    6.2 CBR简介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CBR的基本思想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CBR的工作过程及关键技术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案例相似度的计算第68-69页
    6.3 双组元推力室案例的表示及调整第69-7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双组元推力室性能参数的关系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双组元推力室案例的表示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双组元推力室案例的调整第71-73页
    6.4 应用实例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规范化处理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计算各性能参数权重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计算相似度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6.4.4 案例调整第74-75页
    6.5 小结第75-76页
第七章 双组元推力室设计模块在集成设计平台的实现第76-85页
    7.1 引言第76页
    7.2 平台功能说明第76-8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登录协同任务管理系统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新建模块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3 添加文件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7.2.4 登录液体姿轨控分系统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7.2.5 新建任务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7.2.6 模块实例化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7.2.7 模块的输入输出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8 建立设计流程第81页
        7.2.9 确定模块数据传递关系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0 输出结果第83-84页
    7.3 小结第84-85页
结束语第85-87页
致谢第87-89页
参考文献第89-93页
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93页

论文共9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面向轻量级入侵检测系统性能优化研究
下一篇:面向非刚体图像配准的同名点集优选方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