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课题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2 水质生物稳定性研究进展 | 第12-17页 |
1.2.1 水质生物稳定性评价手段 | 第12-15页 |
1.2.2 AOC和BDOC测定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2.3 水质生物稳定性的控制 | 第16-17页 |
1.3 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特性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3.1 卤代消毒副产物 | 第17页 |
1.3.2 溴酸盐消毒副产物 | 第17-18页 |
1.4 臭氧/生物滤池深度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| 第18-19页 |
1.5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| 第19-21页 |
1.5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5.2 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8页 |
2.1 中试工艺介绍 | 第21-23页 |
2.2 水质特性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3 实验材料和仪器 | 第24-25页 |
2.3.1 实验材料 | 第24页 |
2.3.2 实验仪器 | 第24-25页 |
2.4 溶液的配制与保存 | 第25-26页 |
2.4.1 氯储备液的制备 | 第25页 |
2.4.2 酸化甲醇的制备 | 第25页 |
2.4.3 水样的保存 | 第25-26页 |
2.5 各指标的测定 | 第26-28页 |
2.5.1 生物稳定性指标 | 第26页 |
2.5.2 消毒副产物指标 | 第26-27页 |
2.5.3 其他指标 | 第27-28页 |
第3章 AOC和BDOC测定方法优化 | 第28-36页 |
3.1 引言 | 第28页 |
3.2 AOC测定方法优化 | 第28-31页 |
3.2.1 优化实验 | 第28-29页 |
3.2.2 接种方式对AOC测定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3.2.3 AOC测定方法的确定 | 第30-31页 |
3.3 BDOC测定方法优化 | 第31-35页 |
3.3.1 优化实验 | 第32-34页 |
3.3.2 BDOC测定方法的确定 | 第34-3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4章 臭氧强化UMBF工艺对生物稳定性的影响 | 第36-55页 |
4.1 引言 | 第36页 |
4.2 臭氧氧化对生物稳定性的控制 | 第36-43页 |
4.2.1 AOC控制效能 | 第37-40页 |
4.2.2 BDOC控制效能 | 第40-42页 |
4.2.3 DOC控制效能 | 第42-43页 |
4.3 不同滤料生物滤池对生物稳定性的控制 | 第43-48页 |
4.3.1 AOC去除效果对比 | 第43-44页 |
4.3.2 BDOC去除效果对比 | 第44-46页 |
4.3.3 DOC去除效果对比 | 第46-48页 |
4.4 进水方式对滤池控制生物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8-53页 |
4.4.1 AOC去除效果对比 | 第48-50页 |
4.4.2 BDOC去除效果对比 | 第50-51页 |
4.4.3 DOC去除效果对比 | 第51-52页 |
4.4.4 进水方式对生物稳定性控制因素探究 | 第52-53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3-55页 |
第5章 臭氧强化UMBF工艺对DBPs控制研究 | 第55-77页 |
5.1 引言 | 第55页 |
5.2 臭氧氧化对卤代消毒副产物的控制 | 第55-63页 |
5.2.1 臭氧氧化对THMs的控制 | 第55-59页 |
5.2.2 臭氧氧化对HAAs的控制 | 第59-62页 |
5.2.3 臭氧氧化对卤代消毒副产物的整体控制 | 第62-63页 |
5.3 不同滤料生物滤池对消毒副产物的控制 | 第63-69页 |
5.3.1 不同滤料生物滤池对THMs的控制 | 第64-66页 |
5.3.2 不同滤料生物滤池对HAAs的控制 | 第66-68页 |
5.3.3 不同滤料对卤代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的整体控制 | 第68-69页 |
5.4 不同进水方式对卤代消毒副产物的控制影响 | 第69-75页 |
5.4.1 不同进水方式对THMs的控制影响 | 第69-72页 |
5.4.2 不同进水方式对HAAs的控制影响 | 第72-74页 |
5.4.3 进水方式对卤代消毒副产物的控制影响 | 第74-75页 |
5.5 臭氧强化UMBF工艺中溴酸盐的生成研究 | 第75-76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结论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87-89页 |
致谢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