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压双螺杆泵型线研究与设计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页 |
1 绪论 | 第8-16页 |
1.1 引言 | 第8-10页 |
1.1.1 螺杆泵类型及应用 | 第8-9页 |
1.1.2 双螺杆泵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0页 |
1.3 水压泵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3.1 国外的水压泵研究与发展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3.2 国内的水压泵研究与发展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4 双螺杆泵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4.1 国外的双螺杆泵研究与发展现状 | 第14页 |
1.4.2 国内的双螺杆泵发展与研究状况 | 第14-15页 |
1.5 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5页 |
1.6 本章小结 | 第15-16页 |
2 水压双螺杆泵螺杆端面型线理论研究 | 第16-36页 |
2.1 螺杆端面型线设计理论 | 第16-23页 |
2.1.1 螺杆端面型线设计原则 | 第16页 |
2.1.2 常见的双螺杆泵螺杆端面型线 | 第16-19页 |
2.1.3 坐标变换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1.4 双螺杆坐标系的建立及变换 | 第20-21页 |
2.1.5 包络法求共轭曲线 | 第21-23页 |
2.1.6 双螺杆泵四类密封条件 | 第23页 |
2.2 水压双螺杆泵螺杆端面型线设计 | 第23-27页 |
2.2.1 摆线的生成原理 | 第23-24页 |
2.2.2 对称摆线组合型线方程的建立 | 第24-26页 |
2.2.3 共轭型线的求解 | 第26-27页 |
2.3 螺杆转子几何特性的研究 | 第27-34页 |
2.3.1 螺旋面及其法向矢量方程的建立 | 第27-29页 |
2.3.2 螺旋面接触线的求解 | 第29页 |
2.3.3 对称摆线组合型线啮合线的求解 | 第29-30页 |
2.3.4 过流面积的计算 | 第30-32页 |
2.3.5 泄漏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| 第32-33页 |
2.3.6 对称摆线组合型线密封性能的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4-36页 |
3 基于对称摆线组合型线的虚拟样机设计 | 第36-46页 |
3.1 水压双螺杆泵总体方案设计 | 第36-37页 |
3.2 水压双螺杆泵螺杆设计 | 第37-40页 |
3.2.1 螺杆选材与基本参数计算 | 第37-39页 |
3.2.2 设计计算与三维建模 | 第39-40页 |
3.3 同步齿轮设计 | 第40-42页 |
3.3.1 选材与设计计算 | 第40-41页 |
3.3.2 三维模型的建立 | 第41-42页 |
3.4 滑动轴承与泵进出口直径设计 | 第42-44页 |
3.4.1 滑动轴承设计 | 第43-44页 |
3.4.2 泵进出口直径设计 | 第44页 |
3.5 水压双螺杆泵三维模型 | 第44-45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5-46页 |
4 水压双螺杆泵有限元分析 | 第46-54页 |
4.1 有限元分析概述 | 第46-47页 |
4.2 螺杆有限元分析 | 第47-50页 |
4.2.1 螺杆模态分析 | 第47-49页 |
4.2.2 螺杆运行时变形量的分析 | 第49-50页 |
4.3 泵体分析与结构参数优化 | 第50-52页 |
4.3.1 泵体有限元模型 | 第50页 |
4.3.2 设置边界条件与求解 | 第50-52页 |
4.3.3 泵体壁厚优化 | 第5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2-54页 |
5 螺杆型线计算机辅助设计平台开发 | 第54-66页 |
5.1 型线设计平台总体设计 | 第54-56页 |
5.1.1 型线设计平台的开发语言 | 第54-55页 |
5.1.2 螺杆型线设计平台构架 | 第55-56页 |
5.2 典型型线设计平台 | 第56-60页 |
5.2.1 绘图程序的编写 | 第56-58页 |
5.2.2 设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| 第58-60页 |
5.3 新型线设计与探究平台 | 第60-64页 |
5.3.1 对称摆线组合型线设计平台 | 第60-61页 |
5.3.2 圆弧—渐开线组合型线探究 | 第61-64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6-68页 |
6.1 结论 | 第66页 |
6.2 展望 | 第66-68页 |
致谢 | 第68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74页 |
附录 | 第74-77页 |
A.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74页 |
B. 螺杆型线设计平台部分MATLAB程序 | 第74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