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2页 |
1.1 淀粉的结构与性质 | 第12-16页 |
1.1.1 淀粉的结构特征 | 第12-15页 |
1.1.2 淀粉颗粒的结晶结构 | 第15-16页 |
1.2 多孔淀粉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2.1 多孔淀粉的定义 | 第16页 |
1.2.2 多孔淀粉的制备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2.3 多孔淀粉的应用 | 第18-19页 |
1.3 新型止血材料及其应用 | 第19-21页 |
1.3.1 目前常见的新型止血材料 | 第19-20页 |
1.3.2 多孔淀粉的止血机理 | 第20-21页 |
1.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| 第21页 |
1.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多孔止血淀粉小球的制备 | 第22-37页 |
2.1 前言 | 第22-23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3-26页 |
2.2.1 实验药品与仪器 | 第23-24页 |
2.2.2 磷酸氢二钠—柠檬酸缓冲溶液的配置 | 第24页 |
2.2.3 多孔止血淀粉小球的制备 | 第24-25页 |
2.2.4 多孔淀粉小球制备工艺的选择 | 第25-26页 |
2.2.5 淀粉原料的选择 | 第26页 |
2.3 表征与测试 | 第26-27页 |
2.3.1 红外光谱分析测试 | 第26页 |
2.3.2 扫描电镜观察 | 第26-27页 |
2.3.3 多孔止血淀粉小球吸水率的测定 | 第27页 |
2.4 结果与讨论 | 第27-36页 |
2.4.1 淀粉酶解前后红外谱图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4.2 淀粉原料的选择 | 第28-30页 |
2.4.3 多孔淀粉小球制备工艺的选择 | 第30-31页 |
2.4.4 扫描电镜分析 | 第31-33页 |
2.4.5 制备工艺优化 | 第33-3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多孔止血淀粉小球的改性 | 第37-48页 |
3.1 前言 | 第37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37-40页 |
3.2.1 实验药品与仪器 | 第37-39页 |
3.2.2 缓冲溶液的配置 | 第39页 |
3.2.3 交联多孔止血淀粉小球的制备 | 第39-40页 |
3.2.4 附钙多孔止血淀粉小球的制备 | 第40页 |
3.3 表征与测试 | 第40-41页 |
3.3.1 红外光谱分析测试 | 第40页 |
3.3.2 扫描电镜观察 | 第40页 |
3.3.3 改性止血淀粉小球吸水率的测定 | 第40页 |
3.3.4 附钙多孔止血淀粉小球吸附钙含量的测定 | 第40-41页 |
3.4 结果与讨论 | 第41-47页 |
3.4.1 淀粉改性前后红外谱图分析 | 第41-43页 |
3.4.2 扫描电镜的观察 | 第43-45页 |
3.4.3 交联多孔止血淀粉小球与附钙多孔止血淀粉小球吸水率测定 | 第45-46页 |
3.4.4 附钙多孔止血淀粉小球吸附钙含量的测定 | 第46-47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多孔止血淀粉材料的止血评价与生物相容性 | 第48-62页 |
4.1 前言 | 第48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48-52页 |
4.2.1 实验药品与仪器 | 第48-50页 |
4.2.2 多孔淀粉止血材料止血性能的评价 | 第50页 |
4.2.3 多孔淀粉止血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测试 | 第50-51页 |
4.2.4 扫描电镜观察 | 第51-52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2-60页 |
4.3.1 多孔淀粉止血材料的止血效果评价 | 第52-55页 |
4.3.2 多孔淀粉止血材料止血机理的初步探讨 | 第55页 |
4.3.3 扫描电镜分析 | 第55-57页 |
4.3.4 生物相容性测试 | 第57-6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2-64页 |
5.1 结论 | 第62页 |
5.2 论文创新点 | 第62-63页 |
5.3 展望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附图 | 第68-70页 |
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| 第70-71页 |
致谢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