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自动化技术、计算机技术论文--自动化基础理论论文--人工智能理论论文--人工神经网络与计算论文

Izhikevich神经网络多态同步组信息传输特性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目的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学习规则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Izhikevich脉冲神经元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多态同步组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神经元传输特性第14页
    1.3 本文的研究目标、内容及创新之处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标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内容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创新之处第15页
    1.4 文章结构第15-17页
第2章 IZHIKEVICH神经网络第17-28页
    2.1 Izhikevich脉冲神经元模型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神经元模型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神经元兴奋模式第18页
    2.2 Izhikevich神经网络第18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脉冲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延迟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多态同步(polychronize)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Izhikevich神经网络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动态系统(dynamics)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节拍(rhythms)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兴奋与抑制的平衡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Izhikevich神经网络的编程实现第26-27页
    2.3 本章小结第27-28页
第3章 基于STDP学习规则的IZHIKEVICH神经网络动态稳定判定第28-35页
    3.1 STDP基本原理第28-29页
    3.2 初始权值分布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随机分布及高斯分布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权值分布设计第30页
    3.3 实验结果及Izhikevich神经网络动态稳定分析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实验结果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网络动态稳定状态判定第33-34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4-35页
第4章 基于多态同步组的刺激源设计第35-48页
    4.1 多态同步组选择第35-41页
    4.2 多态同步组第41页
    4.3 刺激源组成算法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算法基本思路和相关定义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算法步骤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实验结果及算法分析第43-44页
    4.4 多态同步组兴奋算法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算法基本思路和相关定义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算法步骤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实验结果及算法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46-48页
第5章 基于范罗苏姆距离的脉冲相关性测试及神经元信息传输特性分析第48-58页
    5.1 范罗苏姆距离原理第48-50页
    5.2 兴奋时间序列转脉冲序列算法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算法基本思路和相关定义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算法步骤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实验结果及算法分析第51-52页
    5.3 脉冲相关性测试结果及信息传输特性分析第52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测试结果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信息传输特性分析第56-57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57-58页
第6章 基于前级神经元的信息传输特性验证第58-69页
    6.1 前级神经元第58-63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前级神经元定义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前级神经元获取算法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实验结果及算法分析第60-63页
    6.2 信息传输特性合理性验证第63-6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前级神经元的分类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前级神经元对信息传输特性的影响第65-67页
    6.3 Izhikevich神经网络多态同步组信息传输特性的其他影响因素第67-68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68-69页
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69-71页
    7.1 总结第69页
    7.2 展望第69-71页
参考文献第71-77页
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77-78页
致谢第78页

论文共7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
下一篇: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的相关关系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