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1.1 MH/Ni电池的发展历史 | 第12页 |
1.2 MH/Ni电池的工作原理 | 第12-14页 |
1.3 贮氢电极合金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3.1 稀土系贮氢电极合金 | 第14-15页 |
1.3.2 AB_2型Laves相贮氢电极合金 | 第15-17页 |
1.3.3 AB/A_2B型贮氢电极合金 | 第17页 |
1.3.4 钒基固溶体型贮氢电极合金 | 第17-18页 |
1.4 问题的提出与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8-2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0-23页 |
第二章 文献综述 | 第23-55页 |
2.1 AB_5型贮氢合金的晶体结构 | 第23-27页 |
2.1.1 LaNi_5合金的晶体结构 | 第23-25页 |
2.1.2 AB_5型多元贮氢合金的晶体结构 | 第25-27页 |
2.2 AB_5型贮氢合金的气态贮氢性能 | 第27-30页 |
2.2.1 LaNi_5合金的气态贮氢性能 | 第27页 |
2.2.2 元素替代对AB_5型合金气态贮氢性能的影响 | 第27-30页 |
2.3 元素替代对AB_5型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30-41页 |
2.3.1 A侧La的替代对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2.3.2 B侧Ni的替代对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33-37页 |
2.3.3 AB_5型贮氢合金的低Co、无Co化研究 | 第37-41页 |
2.4 AB_5型贮氢合金制备工艺的优化 | 第41-51页 |
2.4.1 退火处理对合金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2.4.2 快速凝固对合金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44-48页 |
2.4.3 机械合金化对合金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2.4.4 磁场对贮氢合金性能的影响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第三章 实验方法 | 第55-67页 |
3.1 贮氢电极合金样品的制备 | 第55-58页 |
3.1.1 合金成分设计 | 第55-57页 |
3.1.2 合金的熔炼 | 第57页 |
3.1.3 合金退火处理工艺设计 | 第57-58页 |
3.2 贮氢电极合金微结构分析 | 第58-60页 |
3.2.1 XRD分析 | 第58-59页 |
3.2.2 Rietveld全谱拟合分析 | 第59-60页 |
3.2.3 显微组织测试 | 第60页 |
3.3 贮氢电极合金磁性能的测试 | 第60-61页 |
3.4 贮氢电极合金p-c-T曲线的测试 | 第61-62页 |
3.5 贮氢电极合金电化学性能的测试 | 第62-66页 |
3.5.1 研究电极的制备 | 第62-63页 |
3.5.2 电化学测试装置 | 第63-64页 |
3.5.3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7页 |
第四章 无钴AB_5型MlNi_(4.45-x)Mn_(0.40)Al_(0.15)Sn_x电极合金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| 第67-99页 |
4.1 合金的相结构 | 第67-72页 |
4.2 合金的显微组织 | 第72页 |
4.3 合金的吸放氢p-c-T曲线和热力学性能 | 第72-77页 |
4.4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| 第77-84页 |
4.4.1 活化性能和最大放电容量 | 第77-78页 |
4.4.2 充放电曲线 | 第78-79页 |
4.4.3 循环稳定性 | 第79-84页 |
4.5 合金放电过程中动力学性能 | 第84-96页 |
4.5.1 高倍率放电性能 | 第84-85页 |
4.5.2 交换电流密度 | 第85-86页 |
4.5.3 阳极极化 | 第86-88页 |
4.5.4 传递系数 | 第88-89页 |
4.5.5 氢在合金中的扩散系数 | 第89-92页 |
4.5.6 电化学交流阻抗谱 | 第92-96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96-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99页 |
第五章 热处理对MlNi_(3.60)CO_(0.85)Mn_(0.30)Al_(0.15)合金微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99-121页 |
5.1 热处理对合金相结构的影响 | 第99-101页 |
5.2 热处理对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 | 第101-104页 |
5.3 热处理对合金p-c-T性能的影响 | 第104-109页 |
5.4 热处理对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109-118页 |
5.4.1 最大放电容量 | 第109-112页 |
5.4.2 循环稳定性 | 第112-115页 |
5.4.3 高倍率放电性能 | 第115-11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18-11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9-121页 |
第六章 磁化处理对La_(0.9)Sm_(0.1)Ni_(5.0-x)Co_x(x=1.5~3.0)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121-141页 |
6.1 La_(0.9)Sm_(0.1)Ni_(5.0-x)Co_x合金的相结构 | 第121-122页 |
6.2 La_(0.9)Sm_(0.1)Ni_(5.0-x)Co_x合金的内禀磁性 | 第122-126页 |
6.3 磁化处理对La_(0.9)Sm_(0.1)Ni_(5.0-x)Co_x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| 第126-138页 |
6.3.1 活化性能和最大放电容量 | 第126-127页 |
6.3.2 放电曲线 | 第127-130页 |
6.3.3 循环稳定性 | 第130-131页 |
6.3.4 高倍率放电性能 | 第131-138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138-1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9-141页 |
第七章 AB_5型电极合金初次充电过程中的原位EIS研究 | 第141-161页 |
7.1 氢化物电极EIS理论基础 | 第141-145页 |
7.1.1 电化学阻抗的概念 | 第141-143页 |
7.1.2 氢化物电极体系的等效电路及阻抗图谱 | 第143-145页 |
7.2 合金电极初次充电过程中原位EIS研究 | 第145-150页 |
7.3 合金电极初次充电过程中的原位EIS定量分析 | 第150-155页 |
7.4 合金电极初次充电过程中电化学极化阻力的变化 | 第155-158页 |
7.5 本章小节 | 第158-1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9-161页 |
第八章 总结 | 第161-167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67-169页 |
致谢 | 第1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