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工业经济论文--中国工业经济论文--工业建设与发展论文--工业技术发展与革新论文

基于新型工业化的科技需求与科技能力研究

第一章 绪论第10-29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工业化研究综述第12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新型工业化研究现状分析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科技需求研究现状分析第21-22页
    1.3 研究主题的确定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基于新型工业化科技需求与科技能力待研究主要问题分析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本文拟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创新之处第23-24页
    1.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5-28页
    1.5 本章小结第28-29页
第二章 新型工业化与科技需求和科技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9-49页
    2.1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9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可持续发展概述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、资源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企业、产业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第32-35页
    2.2 信息化理论第35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信息化理论概述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企业、产业及区域信息化第37-42页
    2.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知识积累模型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人力资本模型第43-44页
    2.4 需求理论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需求的概念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需求函数第45-46页
    2.5 溢出效应理论第46-47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47-49页
第三章 基于新型工业化科技需求与科技能力的理论构建第49-87页
    3.1 新型工业化理论构建第49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不同国家工业化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新型工业化的涵义第5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新型工业化内容剖析第53-59页
    3.2 科学、技术、科技产品、科技商品第59-63页
    3.3 科技需求理论构建第63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科技需求涵义界定第63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企业、产业、区域三个方面的科技需求第65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企业、产业和区域三方面科技需求的关联分析第69-72页
    3.4 科技能力概念的提出第72-74页
    3.5 新型工业化对科技需求的作用机制分析第74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新型工业化的产业布局及信息化要求对科技需求的作用分析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新型工业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对科技需求的作用分析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新型工业化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对科技需求的作用分析第78-80页
    3.6 新型工业化对区域科技能力的影响分析第80-83页
    3.7 本章小结第83-87页
第四章 基于新型工业化区域科技能力的量化研究第87-108页
    4.1 基于新型工业化区域科技能力量化指标体系的设立第87-9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基于新型工业化区域科技能力量化指标体系的设立原则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基于新型工业化区域科技能力量化指标体系的设立第88-93页
    4.2 基于新型工业化区域科技能力量化方法的选定第93-94页
    4.3 基于新型工业化区域科技能力量化模型的建立第94-9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主成分的导出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样本数据的主成分分析第9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数据归一化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建立科技能力强度的量化模型第97-98页
    4.4 基于新型工业化我国科技能力的量化第98-10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原始数据的获得及归一化第98-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主成分的选取第10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科技能力强度的计算第105-107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107-108页
第五章 基于新型工业化区域科技能力的预测研究第108-146页
    5.1 基于新型工业化区域科技能力预测方法的选定第109-110页
    5.2 BP 神经网络基本原理第110-11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BP 神经网络简介第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BP 神经元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BP 网络数据传输过程第111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BP 算法的改进第115-116页
    5.3 基于新型工业化区域科技能力单隐层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建立第116-12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确定BP 网络结构第117-11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误差的选取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训练样本与测试样本集的确定第11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神经网络输出数据进行归一化的必要性第119-12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双隐层神经网络的引入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双隐层神经网络传递函数的选择第122-124页
    5.4 基于新型工业化区域科技能力双隐层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建立第124-14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正交多项式回归设计第124-13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基于遗传算法的数学模型优化原理第132-13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利用遗传算法进行模型寻优第135-13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训练结果第139-14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网络预测及模型对比分析第141-144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144-146页
第六章 基于新型工业化满足我国科技需求主要途径分析第146-167页
    6.1 基于新型工业化我国科技能力各构成要素强度的计算与预测第146-15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基于新型工业化我国科技能力各构成要素强度的计算第147-148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基于新型工业化我国科技能力各构成要素强度的预测第148-150页
    6.2 基于新型工业化满足我国科技需求的主要途径分析第150-164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基于信息化能力的主要途径分析第150-15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分析第153-155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基于产业布局影响力的主要途径分析第155-15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基于科研支持能力的主要途径分析第157-160页
        6.2.5 基于教育支持能力的主要途径分析第160-163页
        6.2.6 基于新型工业化满足我国科技需求主要途径的协调分析第163-164页
    6.3 本章小结第164-167页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67-175页
    7.1 研究结论第167-173页
    7.2 研究展望第173-175页
参考文献第175-185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第185-186页
致谢第186-187页
摘要第187-192页
ABSTRACT第192页

论文共19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刑事和解程序中“赔偿损失”问题研究
下一篇:保险合同免责条款说明义务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