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前言 | 第13-1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-18页 |
第一章:载紫杉醇PEG-PLA/VE-TPGS混合胶束的制备与理化性质的表征 | 第18-37页 |
第一节:PV-PTX混合胶束的制备 | 第18-29页 |
1. 仪器和试剂 | 第18-19页 |
1.1 仪器 | 第18页 |
1.2 药品与试剂 | 第18-19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19-21页 |
2.1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19页 |
2.2 PTX胶束样品的处理方法 | 第19页 |
2.3 PTX胶束制备方法 | 第19页 |
2.4 PEG-PLA两亲嵌段比的确定 | 第19-20页 |
2.5 混合胶束制备工艺的单因素考察 | 第20页 |
2.6 星点设计与处方优化 | 第20-21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21-27页 |
3.1 PEG-PLA两亲嵌段比的确定 | 第21-22页 |
3.2 单因素考察 | 第22-25页 |
3.2.1 PEG-PLA/VE-TPGS的投料比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3.2.2 PTX投药量的影响 | 第23页 |
3.2.3 水化温度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3.2.4 水化体积的影响 | 第24页 |
3.2.5 有机溶剂的选择 | 第24-25页 |
3.2.6 水化介质的选择 | 第25页 |
3.3 星点设计-效应面法优化处方 | 第25-27页 |
4. 讨论 | 第27-28页 |
5. 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二节:PV-PTX混合胶束的物化表征 | 第29-35页 |
1. 仪器和试剂 | 第29页 |
1.1 仪器 | 第29页 |
1.2 药品与试剂 | 第29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29-30页 |
2.1 临界胶束浓度(CMC)测定 | 第29页 |
2.2 混合胶束的粒径、Zeta电位和形态 | 第29-30页 |
2.3 PTX在混合胶束中的存在状态 | 第30页 |
2.4 混合胶束的体外释放行为 | 第30页 |
2.5 稳定性考察 | 第30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30-34页 |
3.1 CMC值测定 | 第30-31页 |
3.2 粒径、Zeta电位和形态 | 第31-32页 |
3.3 PTX在混合胶束中的存在状态 | 第32-33页 |
3.4 体外释放 | 第33页 |
3.5 稳定性考察 | 第33-34页 |
4. 讨论 | 第34页 |
5. 小结 | 第34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37页 |
第二章:载紫杉醇PEG-PLA/VE-TPGS混合胶束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体外评价 | 第37-50页 |
1 仪器和试剂 | 第37页 |
1.1 仪器 | 第37页 |
1.2 试剂 | 第37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37-41页 |
2.1 细胞培养 | 第37-38页 |
2.2 Coumarin 6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| 第38页 |
2.3 包载Coumarin 6聚合物胶束的制备和表征 | 第38-39页 |
2.4 细胞摄取实验 | 第39页 |
2.5 细胞毒作用 | 第39页 |
2.6 混合胶束的细胞内吞途径初步探讨 | 第39-40页 |
2.6.1 内吞抑制剂的选择 | 第40页 |
2.6.2 各种抑制剂对内吞的影响 | 第40页 |
2.7 混合胶束的细胞器共定位研究 | 第40-41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41-45页 |
3.1 包载Coumarin 6混合胶束体外表征和泄露实验 | 第41页 |
3.2 细胞摄取实验 | 第41-42页 |
3.3 细胞毒作用 | 第42-44页 |
3.4 混合胶束的细胞内吞途径初步探讨 | 第44-45页 |
3.5 混合胶束的细胞器共定位研究 | 第45页 |
4 讨论 | 第45-46页 |
5 小结 | 第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0页 |
第三章:IF-7修饰的PV-PTX靶向混合胶束的构建及体内外靶向性评价 | 第50-82页 |
第一节:IF-7修饰的PV-PTX靶向混合胶束的构建和表征 | 第50-58页 |
1 仪器和试剂 | 第50-51页 |
1.1 仪器 | 第50-51页 |
1.2 试剂 | 第51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51-52页 |
2.1 IF-7-PEG-PLA的合成与表征 | 第51-52页 |
2.1.1 IF-7-Cys-Arg-Arg的表征 | 第51页 |
2.1.2 IF-7-PEG-PLA的合成与表征 | 第51-52页 |
2.2 IF-7-PV-PTX靶向胶束的制备 | 第52页 |
2.3 靶向胶束的粒径、Zeta电位和形态 | 第52页 |
2.4 体外释放 | 第52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52-56页 |
3.1 IF-7-Cys-Arg-Arg的表征 | 第52-53页 |
3.2 IF-7-PEG-PLA的表征 | 第53-54页 |
3.3 IF-7-PV-PTX胶束的物化表征 | 第54-55页 |
3.4 体外释放 | 第55-56页 |
4 讨论 | 第56-57页 |
5 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二节:IF-7-PV-PTX胶束肿瘤靶向性的细胞水平评价 | 第58-68页 |
1 仪器和试剂 | 第58页 |
1.1 仪器 | 第58页 |
1.2 试剂 | 第58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58-59页 |
2.1 细胞培养 | 第58-59页 |
2.2 包载Coumarin 6靶向混合胶束的制备和表征 | 第59页 |
2.3 细胞摄取实验 | 第59页 |
2.4 细胞毒作用 | 第59页 |
2.5 靶向胶束的细胞内吞途径初步探讨 | 第59页 |
2.5.1 内吞抑制剂的选择 | 第59页 |
2.5.2 各种抑制剂对内吞的影响 | 第59页 |
2.6 靶向胶束的细胞器共定位研究 | 第59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59-66页 |
3.1 载Coumarin 6靶向混合胶束的粒径结果 | 第59-60页 |
3.2 A549细胞摄取实验 | 第60-62页 |
3.3 HUVEC细胞摄取实验 | 第62-64页 |
3.4 细胞毒作用 | 第64页 |
3.5 靶向胶束的细胞内吞途径初步探讨 | 第64-65页 |
3.6 混合胶束的细胞器共定位研究 | 第65-66页 |
4 讨论 | 第66-67页 |
5 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三节:IF-7-PV-PTX胶束肿瘤靶向性的3D肿瘤球模型评价 | 第68-73页 |
1 仪器和试剂 | 第68页 |
1.1 仪器 | 第68页 |
1.2 试剂 | 第68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68-69页 |
2.1 体外3D肿瘤球模型的建立 | 第68页 |
2.2 肿瘤球渗透实验 | 第68-69页 |
2.3 肿瘤球生长抑制评价 | 第69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69-71页 |
3.1 体外肿瘤球模型的建立 | 第69页 |
3.2 肿瘤球渗透实验 | 第69-70页 |
3.3 肿瘤球生长抑制评价 | 第70-71页 |
4 讨论 | 第71-72页 |
5 小结 | 第72-73页 |
第四节:IF-7-PV-PTX胶束肿瘤靶向性的小鼠体内分布评价 | 第73-80页 |
1 仪器和试剂 | 第73页 |
1.1 仪器 | 第73页 |
1.2 试剂 | 第73页 |
1.3 动物 | 第73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73-74页 |
2.1 细胞培养 | 第73页 |
2.2 载DiR胶束的制备和表征 | 第73-74页 |
2.3 应用皮下肿瘤模型对IF-7-PV胶束进行体内分布评价 | 第74页 |
2.3.1 A549皮下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| 第74页 |
2.3.2 活体成像示踪胶束在荷皮下瘤裸鼠体内分布 | 第74页 |
2.4 应用肺转移肿瘤模型对IF-7-PV胶束进行体内分布评价 | 第74页 |
2.4.1 小鼠B16F10细胞肺转移肿瘤模型 | 第74页 |
2.4.2 活体成像示踪胶束在B16F10肺转移肿瘤小鼠体内分布 | 第74页 |
3 实验结果 | 第74-79页 |
3.1 载DiR胶束的粒径表征 | 第74-75页 |
3.2 活体成像示踪胶束在荷皮下瘤裸鼠体内分布 | 第75-77页 |
3.3 活体成像示踪胶束在B16F10肺转移肿瘤小鼠体内分布 | 第77-79页 |
4 讨论 | 第79页 |
5 小结 | 第79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2页 |
第四章:IF-7修饰的PV-PTX靶向混合胶束的体内药动学及药效评价 | 第82-93页 |
第一节:IF-7-PV-PTX胶束的药动学研究 | 第82-89页 |
1 仪器和试剂 | 第82页 |
1.1 仪器 | 第82页 |
1.2 试剂 | 第82页 |
1.3 动物 | 第82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82-84页 |
2.1 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条件及方法学评价 | 第83页 |
2.2 动物实验方案 | 第83页 |
2.3 血浆品处理 | 第83-84页 |
2.4 数据分析 | 第84页 |
3 实验结果及讨论 | 第84-88页 |
3.1 基质效应 | 第84页 |
3.2 线性关系和灵敏度 | 第84-85页 |
3.3 日内和日间精密度 | 第85页 |
3.4 回收率考察 | 第85-86页 |
3.5 PTX胶束的药物动力学比较 | 第86-88页 |
4 小结 | 第88-89页 |
第二节:IF-7-PV-PTX胶束的药效学评价 | 第89-92页 |
1 仪器和试剂 | 第89页 |
1.1 仪器 | 第89页 |
1.2 试剂 | 第89页 |
1.3 动物 | 第89页 |
2 实验方法 | 第89-90页 |
2.1 细胞培养 | 第89页 |
2.2 A549皮下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| 第89页 |
2.3 胶束的体内药效学评价 | 第89-90页 |
3 实验结果及讨论 | 第90-91页 |
4 小结 | 第91-9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2-93页 |
全文总结 | 第93-95页 |
在校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| 第95-96页 |
致谢 | 第96-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