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一、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(一)选题背景 | 第9-10页 |
(二)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| 第11-15页 |
(一)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1-13页 |
(二)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3-15页 |
三、研究内容及方法 | 第15-16页 |
(一)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15-16页 |
四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| 第16页 |
(一)可能的创新点 | 第16页 |
(二)不足之处 | 第16页 |
五、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6-18页 |
(一)生态旅游 | 第16-17页 |
(二)草原生态旅游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东乌旗草原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| 第18-31页 |
一、发展状况 | 第18-21页 |
(一)东乌旗概况 | 第18页 |
(二)东乌旗草原生态旅游概况 | 第18-20页 |
(三)发展历程及成就 | 第20-21页 |
二、影响及效果分析 | 第21-31页 |
(一)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宏观影响 | 第21-24页 |
(二)微观影响——牧民参与度及受益情况 | 第24-28页 |
(三)社区牧民感知与态度及游客满意度调查 | 第28-31页 |
第三章 东乌旗草原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| 第31-42页 |
一、优势 | 第31-35页 |
(一)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| 第31-33页 |
(二)经济发展良好的保障 | 第33-34页 |
(三)旅游市场需求逐年增加 | 第34-35页 |
(四)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| 第35页 |
二、劣势 | 第35-38页 |
(一)生态旅游成为标签,重旅游轻生态 | 第35-36页 |
(二)生态旅游产品单一,组合开发水平低 | 第36页 |
(三)投资不足,旅游基础和服务设施落后 | 第36-37页 |
(四)从业人员素质低,缺乏专业人才 | 第37页 |
(五)旅游淡旺季效益差距大 | 第37-38页 |
三、机会 | 第38-41页 |
(一)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 | 第38-40页 |
(二)绿色可持续理念成为发展潮流——以保护促发展 | 第40页 |
(三)旅游者草原生态体验、追逐环境质量的需要 | 第40-41页 |
四、威胁 | 第41-42页 |
(一)草原旅游同质性强,竞争力大 | 第41页 |
(二)资源开发与保护形势严峻 | 第41-42页 |
第四章 东乌旗草原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路及建议 | 第42-50页 |
一、发展思路 | 第42页 |
(一)思想层面变革:生态与效益并重 | 第42页 |
(二)深化发展行为:政府主导,企业实施,社区参与 | 第42页 |
(三)地基稳扎稳打:做好草原生态旅游的基础保障 | 第42页 |
二、开发建议 | 第42-48页 |
(一)多样化开发旅游产品和形式,使观光与体验相结合 | 第42-44页 |
(二)引进高端旅游企业,实现生态旅游市场化 | 第44-45页 |
(三)积极引导社区牧民参与生态旅游发展 | 第45-46页 |
(四)加大财政支持力度,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| 第46-47页 |
(五)制定草原生态旅游营销策略 | 第47-48页 |
三、管理与保护建议 | 第48-50页 |
(一)制定科学规划,统一合理开发 | 第48页 |
(二)进行环保意识宣传教育,加强环境保护 | 第48-49页 |
(三)建立培训机构,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| 第49页 |
(四)强化政府对旅游的管理与监督,发展生态经济 | 第49-50页 |
结论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3页 |
附录 | 第53-54页 |
致谢 | 第54-5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