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畜牧、动物医学、狩猎、蚕、蜂论文--普通畜牧学论文--畜禽遗传、选种、育种论文

牛、羊多胎性状的DNA分子标记研究

文献综述 家畜多胎性状的研究进展第14-52页
    1 畜禽数量性状的分子标记与QTL定位研究进展第1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1 数量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 主基因的概念与意义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 主基因的检测方法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 畜禽主基因研究的现状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 数量性状的QTL定位第18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标记位点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适宜的标记方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QTL定位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 评述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 标记辅助选择(MAS)与标记辅助导入(MAI)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 标记辅助选择的发展与策略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 标记辅助导入(MAI)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3 评述第24-26页
    2 畜禽产仔性状遗传力及雌性生殖的内分泌调控第26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 阈性状与产仔性状遗传力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阈性状的概念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阈性状的遗传特性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 阈性状的遗传参数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 雌性动物生殖的内分泌调控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丘脑下部——垂体——卵巢轴调节机理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调控生殖机能的主要激素和因子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 评述第30-31页
    3 不同家畜产仔性状的研究进展第31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1 猪产仔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研究与QTL定位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 候选基因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 微卫星标记与QTL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3 评述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 绵羊的多胎机制研究第35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 绵羊多胎性状的生物学机制研究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 绵羊多胎性状的生化标记研究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 绵羊多胎的分子标记研究第39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4 评述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 牛双胎的研究与应用第44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 牛双胎的效应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 影响牛双胎率的因素第45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 提高牛双胎率的措施第47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4 评述第50-52页
实验研究第52-109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53-71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实验材料第53-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 实验动物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 实验试剂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3 溶液与缓冲液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4 仪器设备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实验方法第60-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样本的采集与保存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DNA的提取与分离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DNA质量的检测、纯化及浓度计算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 RAPD标记分析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 微卫星DNA标记分析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6 PCR-RFLP DNA标记分析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7 PCR-SSCP DNA标记分析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1.3 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第69-71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71-94页
        2.1 牛双胎标记的结果与分析第71-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牛基因组DNA检测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12个微卫星位点对牛双胎性状的标记结果第72-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 FSHR基因5’端侧翼区及第一外显子的PCR-RFLP标记结果第76-7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4 FSHR基因第10外显子的PCR-SSCP标记结果第79-8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5 牛的FSHR基因第10外显子的序列测定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2.2 绵羊多胎性状的标记结果与分析第84-9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绵羊基因组DNA检测第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绵羊多胎的RAPD标记结果第84-8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绵羊多胎的微卫星标记结果第86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绵羊FSHR基因5’端PCR-RFLP标记结果第91-9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5 小尾寒羊与同羊FHSR基因第10外显子的PCR-SSCP标记结果第93-94页
    3 讨论第9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3.1 关于牛双胎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的讨论第94-9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1 关于试验设计与采样问题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2 微卫星对牛双胎性状标记的初步探索第95-9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3 FSHR基因5’端PCR-RFLP标记的可靠性第9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.4 FSHR基因第10外显子的SNP标记效果第96-97页
        3.2 关于绵羊多胎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的讨论第97-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 关于试验设计与采样问题第97-9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 绵羊多胎性状的RAPD标记第9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 微卫星的15个有效标记对绵羊产羔性状的有效评判第98-10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4 所研究的5个微卫星位点的连锁关系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5 有效等位基因数与多态信息含量(PIC)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6 多胎与单胎绵羊品种FSHR基因5’端PCR-RFLP比较第10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7 FSHR基因第10外显子的PCR-SSCP标记效果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3.3 标记多胎性状所选候选基因的科学性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3.4 本研究所采用4种分子遗传标记方法的合理性第101-10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1 PAPD标记: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2 第一代标记——RFLP与PCR-RFLP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3 第二代标记——微卫星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4 第三代标记——SNP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3.5 PCR-SSCP的实验技术与效果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3.6 不同畜种需要选择不同的适宜标记第105页
    4 结论第105-109页
        4.1 牛双胎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研究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1 牛双胎性状的微卫星标记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2 FSHR基因5’端的PCR-RFLP对牛双胎性状的标记第1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3 FSHR基因第10外显子的PCR-SSCP对牛双胎性状的标记第1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1.4 FSHR基因第10外显子的序列分析发现突变位点可以标记牛双胎性状第106页
        4.2 绵羊多胎性状的标记研究结果的结论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 小尾寒羊多胎性状的RAPD标记第1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2 绵羊多胎与单胎性状的微卫星标记第106-10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3 FSHR基因5’端PCR-RFLP对绵羊多胎与单胎性状的标记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4 FSHR基因第10外显子的PCR-SSCP标记产羔性状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4.3 4种分子标记方法具备可靠性与科学性第107页
        4.4 FSHR基因第10外显子的PCR-SSCP的PAGE比较第107-109页
附件1: 6个中国固有绵羊品种在5个微卫星位点上的等位基因频率、基因型频率及x~2检验第109-118页
附件2: 6个中国固有绵羊品种的群体遗传学分析第118-131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1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 资料统计与分析方法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基因频率、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及X~2检验第11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遗传杂合度和平均杂合度第118-1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3 多态信息含量(PIC)第1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4 有效等位基因数(Ne)第1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5 品种间距离计算第1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6 构建系统发生树第119页
    2 结果与分析第119-128页
        2.1 等位基因频率第1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基因频型频率的Hardy-Weinberg检验第119-1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平均杂合度第120页
        2.4 多态信息含量(PIC)第120页
        2.5 有效等位基因数第120-121页
        2.6 6个绵羊品种遗传关系的微卫星标记分析结果第121-1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.1 欧氏距离(Euclidean distance)第1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.2 欧氏平方距离(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)第121-1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.3 Cosine关系第1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.4 皮尔逊相关关系(pearson Correlation)第122-1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.5 车贝雪夫距离(Chebychev distance)第1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.6 街区距离(City Block Distance)第123-1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.7 明考夫斯基距离(Minkowski distance)第124页
        2.7 6个中国固有绵羊品种遗传关系的RAPD分析结果第124-1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.1 欧氏距离(Euclidean Distance)第124-1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.2 欧氏平方距离(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)第1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.3 余弦关系(Cosine of Vectors of Values)第125-1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.4 皮尔逊相关(Pearson Correlation)第1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.5 车贝雪夫距离(Chebychev Distance)第126-1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.6 街区距离(City Block Distance)第1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.7 明考夫斯基距离(Minkowski Distance)第127-128页
    3 讨论第128-1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 6个绵羊品种的历史渊源第1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 关于6个绵羊品种遗传关系的微卫星标记分析第128-1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 关于6个绵羊品种遗传关系的RAPD分析第129页
        3.4 关于微卫星和RAPD对6个绵羊品种的遗传距离分析结果比较第129-130页
        3.5 本研究结果总体趋势第130页
    4 结论第130-131页
参考文献第131-149页
作者简介第149页

论文共149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锚管桩复合土钉支护稳定性研究
下一篇:有机锰源的化学特性及其对肉仔鸡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