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四新文学代表作家的道德与审美书写
| 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6-7页 |
| 引言 | 第10-20页 |
| 一、研究课题的确立 | 第10-11页 |
| 二、研究现状 | 第11-17页 |
| 三、研究内容、方法与步骤 | 第17-20页 |
| 第一章 道德、审美的内涵及其关系 | 第20-26页 |
| 一、道德的内涵 | 第20-23页 |
| (一)平等 | 第21-22页 |
| (二)道德的大原——博爱 | 第22页 |
| (三)明智 | 第22-23页 |
| 二、审美的内涵 | 第23-24页 |
| 三、道德与审美的关系 | 第24-26页 |
|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道德观 | 第26-53页 |
| 一、五四文学革命时期道德观的成因 | 第26-28页 |
| 二、颠覆伦理本位 张扬进化法则 | 第28-36页 |
| 三、由宗法情感道德转向人际理性道德 | 第36-40页 |
| 四、直面现实 倡导平等 | 第40-44页 |
| 五、表现妇女不幸命运 呼吁妇女解放 | 第44-46页 |
| 六、现代意识的自然关怀 | 第46页 |
| 七、以“个人本位”道德否定秩序道德 | 第46-51页 |
| 八、鼓吹情感自由的爱情观 | 第51-53页 |
| 第三章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审美观 | 第53-61页 |
| 一、从伦理本位 善美统一到真理至上 | 第53-55页 |
| 二、反纲常倡新伦 变情感为理性 | 第55-58页 |
| 三、以自由精神扫荡“和”的观念 | 第58-61页 |
| 第四章 新文学代表作家的道德与审美思想 | 第61-122页 |
| 一、陈独秀的道德审美观 | 第61-72页 |
| (一)陈独秀的道德观 | 第61-66页 |
| (二)陈独秀的审美观 | 第66-70页 |
| (三)陈独秀的道德与审美关系观 | 第70-72页 |
| 二、胡适的道德审美观 | 第72-89页 |
| (一)胡适的道德观 | 第73-78页 |
| (二)胡适的审美观 | 第78-85页 |
| (三)胡适的道德与审美关系观 | 第85-87页 |
| (四)胡适的《一个问题》的道德审美解析 | 第87-89页 |
| 三、周作人的道德审美观 | 第89-110页 |
| (一)周作人的道德观 | 第89-96页 |
| (二)周作人的审美观 | 第96-104页 |
| (三)周作人的道德与审美关系观 | 第104-106页 |
| (四)周作人的《小河》的道德审美解析 | 第106-110页 |
| 四、鲁迅的道德审美观 | 第110-122页 |
| (一)鲁迅的道德观 | 第110-115页 |
| (二)鲁迅的审美观 | 第115-116页 |
| (三)鲁迅的道德与审美关系观 | 第116-118页 |
| (四)鲁迅的《孔乙己》的道德审美解析 | 第118-122页 |
| 结论 | 第122-125页 |
| 结语 | 第125-12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8-132页 |
| 后记 | 第132-133页 |
|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| 第1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