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8-22页 |
1.1 病原学概况 | 第8-10页 |
1.1.1 无浆体的分类 | 第8-9页 |
1.1.2 无浆体形态学 | 第9-10页 |
1.2 流行病学情况 | 第10-13页 |
1.2.1 分布与流行特点 | 第10-11页 |
1.2.2 主要宿主与传播媒介 | 第11-13页 |
1.3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| 第13-14页 |
1.4 诊断方法 | 第14-19页 |
1.4.1 形态学检测 | 第14-15页 |
1.4.2 血清学 | 第15-16页 |
1.4.3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| 第16-19页 |
1.5 无浆体病的防治 | 第19-21页 |
1.5.1 疫苗的研究进展 | 第19页 |
1.5.2 药物治疗 | 第19-20页 |
1.5.3 传染源管理 | 第20页 |
1.5.4 控制传播媒介 | 第20-21页 |
1.6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塔里木河上游流域奶牛无浆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| 第22-37页 |
2.1 引言 | 第22-23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8页 |
2.2.1 血液样品采集 | 第23页 |
2.2.2 阳性对照样本 | 第23页 |
2.2.3 主要仪器及耗材 | 第23-24页 |
2.2.4 主要试剂 | 第24-25页 |
2.2.5 DNA提取 | 第25-26页 |
2.2.6 奶牛血液无浆体PCR扩增 | 第26-28页 |
2.2.7 PCR产物鉴定 | 第28页 |
2.3 结果 | 第28-33页 |
2.3.2 奶牛无浆体感染情况 | 第30页 |
2.3.3 四种无浆体对奶牛感染情况PCR结果 | 第30-31页 |
2.3.4 不同采样点的不同无浆体感染情况及混合感染情况 | 第31-32页 |
2.3.5 不同饲养模式无浆体感染情况 | 第32-33页 |
2.4 讨论 | 第33-37页 |
2.4.1 姬姆萨染色镜检法与PCR检测法的比较 | 第33页 |
2.4.2 不同地区牛血液中无浆体感染情况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4.3 不同品种和不同年龄牛血液中无浆体的感染情况分析 | 第34-35页 |
2.4.4 不同季节牛血液中无浆体感染情况分析 | 第35页 |
2.4.5 不同饲养模式下感染情况分析 | 第35页 |
2.4.6 奶牛无浆体病的防治 | 第35-37页 |
第三章 基于16SrRNA/MSP5基因研究奶牛无浆体种系发育关系 | 第37-48页 |
3.1 引言 | 第37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7-38页 |
3.2.1 样品来源 | 第37页 |
3.2.2 试剂及仪器 | 第37页 |
3.2.3 奶牛全血DNA提取 | 第37-38页 |
3.2.4 PCR扩增 | 第38页 |
3.2.5 测序 | 第38页 |
3.2.6 序列差异比较和种系发育分析 | 第38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6页 |
3.3.1 嗜吞噬细胞无浆体序列同源性分析和种系发育分析 | 第38-41页 |
3.3.2 牛无浆体序列同源性分析和种系发育分析 | 第41-43页 |
3.3.3 扁平无浆体序列同源性分析和种系发育分析 | 第43-46页 |
3.4 讨论 | 第46-48页 |
结论 | 第48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