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前言 | 第8-13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意义 | 第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8-11页 |
1.2.1 土基回弹模量研究现状 | 第8-10页 |
1.2.2 土的微观结构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4 技术路线图 | 第12-13页 |
第二章 红粘土基本物理性质 | 第13-25页 |
2.1 现场取样以及土样特征 | 第13页 |
2.2 红粘土基本物理指标试验 | 第13-23页 |
2.2.1 天然含水率试验 | 第13-14页 |
2.2.2 密度试验 | 第14-15页 |
2.2.3 颗粒分析试验 | 第15-16页 |
2.2.4 界限含水率试验 | 第16-17页 |
2.2.5 重型击实试验 | 第17-22页 |
2.2.6 土样基本物理性质指标汇总 | 第22-23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压实红粘土回弹模量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5-56页 |
3.1 回弹模量的测定方法 | 第25-28页 |
3.1.1 意义 | 第25页 |
3.1.2 室内试验测定回弹模量方法 | 第25-28页 |
3.2 压实红粘土回弹模量影响因素 | 第28-38页 |
3.2.1 试样制备 | 第28-29页 |
3.2.2 压实红粘土回弹模量与含水率关系 | 第29-31页 |
3.2.3 湿度平衡条件下压实红粘土回弹模量 | 第31页 |
3.2.4 压实红粘土回弹模量与压实度关系 | 第31-33页 |
3.2.5 回弹模量与稠度与压实度的关系 | 第33-37页 |
3.2.6 回弹模量与触变龄期的关系 | 第37-38页 |
3.3 无侧限条件下压实红粘土标准试样回弹模量 | 第38-46页 |
3.3.1 室内试验 | 第38-43页 |
3.3.2 数值模拟研究 | 第43-46页 |
3.4 无侧限条件下尺寸效应对压实红粘土回弹模量影响 | 第46-54页 |
3.4.1 概述 | 第46页 |
3.4.2 室内试验 | 第46-48页 |
3.4.3 数值模拟研究 | 第48-54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4-56页 |
第四章 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红粘土回弹模量试验 | 第56-82页 |
4.1 概述 | 第56页 |
4.2 先干后湿路径下红粘土回弹模量试验 | 第56-70页 |
4.2.1 试样制备 | 第56-57页 |
4.2.2 试验方案 | 第57-58页 |
4.2.3 试验结果 | 第58-70页 |
4.2.4 试验结论 | 第70页 |
4.3 先湿后干路径下红粘土回弹模量试验 | 第70-76页 |
4.3.1 试样制备 | 第70-71页 |
4.3.2 试验方案 | 第71页 |
4.3.3 试验结果 | 第71-75页 |
4.3.4 试验结论 | 第75-76页 |
4.4 不同干湿路径下压实红粘土试样回弹模量比较 | 第76-81页 |
4.4.1 不同干湿路径下干湿循环试验方案比较 | 第76-77页 |
4.4.2 试验结果对比 | 第77-80页 |
4.4.3 试验结论 | 第80-81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1-82页 |
第五章 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红粘土试样微观结构试验 | 第82-95页 |
5.1 前言 | 第82页 |
5.2 微观结构研究方法 | 第82-86页 |
5.2.1 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的比较 | 第82-83页 |
5.2.2 扫描电镜的工作原理 | 第83-84页 |
5.2.3 微观结构研究中的试样制备流程 | 第84-85页 |
5.2.4 SEM图像的拍摄 | 第85-86页 |
5.3 初始状态下压实红粘土微观结构 | 第86-91页 |
5.3.1 不同干燥方法下压实红粘土微观结构 | 第86-88页 |
5.3.2 不同压实度下压实红粘土微观结构 | 第88-90页 |
5.3.3 不同含水率下压实红粘土微观结构 | 第90-91页 |
5.4 干湿循环作用下压实红粘土微观结构 | 第91-93页 |
5.4.1 试验方案 | 第91-92页 |
5.4.2 干湿循环作用下红粘土试样微结构 | 第92-9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93-95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| 第95-97页 |
6.1 主要结论 | 第95-96页 |
6.2 进一步研究建议 | 第96-97页 |
致谢 | 第97-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01页 |
附录 | 第101-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