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重机静加载试验装置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3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11页 |
1.2 起重机的定义及分类 | 第11-16页 |
1.3 国内外起重机行业发展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3.1 起重机的发展历史 | 第16-17页 |
1.3.2 国内起重机发展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3.3 国际起重机发展现状 | 第18页 |
1.3.4 起重机的发展方向 | 第18-19页 |
1.4 起重机事故原因 | 第19-20页 |
1.5 起重机检验工作现状 | 第20-22页 |
1.5.1 起重机检验性能试验要求 | 第20页 |
1.5.2 起重机载荷试验方法及特点 | 第20-22页 |
1.6 新型检验方法的探索 | 第22页 |
1.7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2章 起重机静加载检验方法 | 第23-29页 |
2.1 起重机静加载检验目的 | 第23页 |
2.2 起重机静加载试验可行性 | 第23页 |
2.3 起重机静加载检验方法技术路线 | 第23-24页 |
2.4 起重机静加载检验方法原理 | 第24-25页 |
2.5 起重机静加载检验方法优缺点 | 第25-26页 |
2.5.1 起重机静加载检验方法优点 | 第25-26页 |
2.5.2 起重机静加载检验方法缺点 | 第26页 |
2.6 起重机静加载检验方法意义 | 第26-27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
第3章 起重机的静加载装置应力分析 | 第29-51页 |
3.1 材料力学分析方法 | 第29-30页 |
3.1.1 材料力学分析的方法种类 | 第29-30页 |
3.2 弹性力学分析方法 | 第30-31页 |
3.3 有限元分析方法 | 第31-33页 |
3.3.1 ANSYS分析方法 | 第31-32页 |
3.3.2 ANSYS的分析过程 | 第32页 |
3.3.3ANSYS的分析类型 | 第32-33页 |
3.4 应力分析模型样本 | 第33页 |
3.5 单根立柱材料力学分析 | 第33-36页 |
3.6 单根立柱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36-38页 |
3.6.1 单根立柱有限元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7 门架结构应力分析 | 第38-47页 |
3.7.1 门架结构几何模型建立 | 第39页 |
3.7.2 门架有限元模型建立 | 第39-41页 |
3.7.3 门架结构有限元分析 | 第41-47页 |
3.8 极限载荷分析 | 第47-49页 |
3.8.1 极限载荷分析目的 | 第47-48页 |
3.8.2 强度理论 | 第48页 |
3.8.3 极限载荷材料力学分析 | 第48-49页 |
3.9 本章小结 | 第49-51页 |
第4章 结构附件设计与计算 | 第51-66页 |
4.1 结构附件组成 | 第51页 |
4.2 抱箍装置设计与计算 | 第51-53页 |
4.2.1 单个螺栓预紧力及总拉力计算 | 第51-52页 |
4.2.2 螺栓强度校核 | 第52-53页 |
4.3 水平支撑装置的设计 | 第53-57页 |
4.3.1 静加载试验测试参数模型 | 第53-54页 |
4.3.2 水平支撑顶杆设计 | 第54页 |
4.3.3 顶杆材料选择 | 第54页 |
4.3.4 顶杆强度校核 | 第54-55页 |
4.3.5 压杆稳定校核计算 | 第55页 |
4.3.6 顶杆管件具体型号选取 | 第55-56页 |
4.3.7 螺纹强度校核计算 | 第56-57页 |
4.4 各工况下水平支撑系统受力分析 | 第57-59页 |
4.4.1 无顶杆形变计算 | 第57页 |
4.4.2 有顶杆支撑形变计算 | 第57-58页 |
4.4.3 增加液压补偿的顶杆支撑工况 | 第58-59页 |
4.5 液压补偿系统装置目的 | 第59-64页 |
4.5.1 液压压力补偿系统 | 第59页 |
4.5.2 液压压力补偿系统建模 | 第59-60页 |
4.5.3 系统仿真分析 | 第60-64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4-66页 |
第5章 实验 | 第66-76页 |
5.1 实验研究方案 | 第66-68页 |
5.1.1 实验目的 | 第66页 |
5.1.2 测试内容 | 第66页 |
5.1.3 测试仪器 | 第66页 |
5.1.4 实验装置组成 | 第66-68页 |
5.2 现场实验过程 | 第68-71页 |
5.2.1 贴应变片 | 第68-69页 |
5.2.2 安装起重机抱箍装置 | 第69页 |
5.2.3 电子秤就位 | 第69页 |
5.2.4 吊索装置就位 | 第69页 |
5.2.5 实验数据采集 | 第69-71页 |
5.3 实验数据分析 | 第71-74页 |
5.4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74-7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第6章 总结 | 第76-78页 |
6.1 结论 | 第76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76-77页 |
6.3 展望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