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1.1 社会转型与产权制度的变革 | 第11页 |
1.1.2 社会转型中旧城社会的变迁 | 第11页 |
1.1.3 苏州古城遗产保护的新模式 | 第11-12页 |
1.1.4 苏州控保建筑受到多方关注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意义与目的 | 第13页 |
1.2.1 研究意义 | 第13页 |
1.2.2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对象 | 第13-15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.2 研究对象 | 第14-15页 |
1.4 研究框架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6-26页 |
2.1 相关概念解读 | 第16-18页 |
2.1.1 产权与房屋产权 | 第16页 |
2.1.2 控保建筑与历史建筑 | 第16-17页 |
2.1.3 保护与利用 | 第17-18页 |
2.2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| 第18-21页 |
2.2.1 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8页 |
2.2.2 苏州历史建筑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8-19页 |
2.2.3 产权理论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9-21页 |
2.3 国内外相关经验 | 第21-25页 |
2.3.1 英国 | 第21-22页 |
2.3.2 法国 | 第22-23页 |
2.3.3 德国 | 第23-24页 |
2.3.4 台湾 | 第24-25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控保建筑的概况与现实困境 | 第26-41页 |
3.1 控保建筑的概况 | 第26-29页 |
3.1.1 苏州控保建筑空间分布历史背景 | 第26-27页 |
3.1.2 苏州古城控保建筑价值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1.3 苏州古城控保建筑价值的变化与挖潜 | 第28-29页 |
3.2 控保建筑保存与使用情况 | 第29-35页 |
3.2.1 苏州古城控保建筑的保存状况 | 第29-30页 |
3.2.2 苏州古城控保建筑使用者情况 | 第30-31页 |
3.2.3 苏州古城控保建筑现状使用类型 | 第31-35页 |
3.3 苏州控保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| 第35-36页 |
3.3.1 苏州控保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必要性 | 第35页 |
3.3.2 苏州控保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可行性 | 第35-36页 |
3.4 产权视角下控保建筑保护困境剖析 | 第36-40页 |
3.4.1 产权界定模糊,保护动力双向不足 | 第36-38页 |
3.4.2 产权配置单一,更新行为易于失控 | 第38-39页 |
3.4.3 产权密度过高,交易成本大幅增加 | 第39-40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产权视角下控保建筑的保护对策 | 第41-48页 |
4.1 明晰产权 | 第41-43页 |
4.1.1 明晰主体 | 第41-42页 |
4.1.2 明晰边界 | 第42页 |
4.1.3 明确权责 | 第42-43页 |
4.2 多元产权 | 第43-45页 |
4.2.1 多元主体 | 第43页 |
4.2.2 多元配置 | 第43-44页 |
4.2.3 多元功能 | 第44-45页 |
4.3 整合产权 | 第45-46页 |
4.3.1 整合归属 | 第45页 |
4.3.2 整合管理 | 第45-46页 |
4.4 完善产权 | 第46页 |
4.4.1 完善产权保护体系 | 第46页 |
4.4.2 完善产权监督机制 | 第4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第五章 产权视角下控保建筑的利用途径 | 第48-62页 |
5.1 沿街型:共享收益权 | 第48-52页 |
5.1.1 商业街沿线:依托区位,以房养房 | 第50-51页 |
5.1.2 非商业街沿线:由点及线,提升街道价值 | 第51-52页 |
5.2 片区型:调整使用权 | 第52-58页 |
5.2.1 居住街区内部:适当迁出,改善居住质量 | 第52-55页 |
5.2.2 历史街区内部:统一规划,嵌入整体架构 | 第55-58页 |
5.3 散点型:流转产权 | 第58-62页 |
5.3.1 私有产权:基于使用权流转的信托管理 | 第58-59页 |
5.3.2 公有产权:基于所有权流转的认养保护升级 | 第59-62页 |
第六章 苏州古城控保建筑保护与利用实例 | 第62-65页 |
6.1 政府主导下陶氏宅院的功能置换 | 第62-63页 |
6.2 市场主导下双塔影园的价值突破 | 第63-64页 |
6.3 社会力量主导下圆通美术馆的修复 | 第64-65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65页 |
7.2 存在不足 | 第65-66页 |
7.3 展望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0页 |
图表目录 | 第70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作者简介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