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5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23页 |
1.2.1 岩体流变本构模型概况 | 第15-20页 |
1.2.2 关键块体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0-21页 |
1.2.3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1-23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3-2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23-24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分析理论和破坏机理 | 第25-39页 |
2.1 引言 | 第25-26页 |
2.2 弹塑性分析基本原理 | 第26-28页 |
2.2.1 弹塑性分析的基本方程 | 第26页 |
2.2.2 材料的本构方程 | 第26-28页 |
2.3 岩石的屈服准则和流动准则 | 第28-32页 |
2.3.1 屈服准则 | 第28-30页 |
2.3.2 流动准则 | 第30-31页 |
2.3.3 硬化定律 | 第31-32页 |
2.4 地下洞室围岩的破坏形式及破坏机理 | 第32-34页 |
2.4.1 脆性断裂破坏 | 第32-33页 |
2.4.2 局部岩块掉落 | 第33页 |
2.4.3 塑性剪切破坏 | 第33-34页 |
2.5 地下洞室围岩的塑性形变压力计算 | 第34-37页 |
2.5.1 计算塑性形变压力的芬纳(Fenner)公式 | 第35-36页 |
2.5.2 计算塑性形变压力的卡斯特耐尔(Kastner)公式 | 第36-37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7-39页 |
第三章 室内及现场实验研究 | 第39-57页 |
3.1 引言 | 第39-40页 |
3.2 室内试验的试件制备 | 第40-41页 |
3.2.1 实验设备 | 第40页 |
3.2.2 试件加工 | 第40-41页 |
3.3 单轴压缩流变试验 | 第41-45页 |
3.3.1 试验方法 | 第41-42页 |
3.3.2 流变变形特性 | 第42-45页 |
3.4 流变本构模型及参数识别 | 第45-51页 |
3.4.1 麦克斯威尔流变模型拟合 | 第45-47页 |
3.4.2 开尔文流变模型拟合 | 第47-48页 |
3.4.3 广义开尔文流变模型拟合 | 第48-49页 |
3.4.4 饱依丁-汤姆逊体流变模型拟合 | 第49-50页 |
3.4.5 伯格斯体流变模型拟合 | 第50-51页 |
3.4.6 研究区流变模型确定 | 第51页 |
3.5 输水隧洞衬砌雷达探测 | 第51-56页 |
3.5.1 工作概况 | 第51-52页 |
3.5.2 雷达探测原理 | 第52-53页 |
3.5.3 探地雷达探测成果 | 第53-56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四章 影响地下厂房稳定性的关键块体搜索及确定研究 | 第57-79页 |
4.1 引言 | 第57-60页 |
4.1.1 工程概况 | 第57页 |
4.1.2 工程地质条件 | 第57-58页 |
4.1.3 关键块体研究技术路线 | 第58-60页 |
4.2 节理裂隙特征统计和概率分析 | 第60-70页 |
4.2.1 节理裂隙玫瑰花图分析 | 第60-63页 |
4.2.2 赤平投影分析 | 第63-70页 |
4.3 地下洞室关键块体研究 | 第70-77页 |
4.3.1 数值模型的建立及参数选择 | 第70-71页 |
4.3.2 关键块体搜索稳定性评价及失稳概率研究 | 第71-76页 |
4.3.3 不稳定区域支护方案初步研究 | 第76-77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7-79页 |
第五章 地下厂房洞室群三维整体稳定性分析 | 第79-95页 |
5.1 引言 | 第79页 |
5.2 三维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| 第79-82页 |
5.3 初始地应力场反演计算 | 第82-84页 |
5.3.1 岩体地应力测试 | 第82页 |
5.3.2 初始地应力场计算 | 第82-83页 |
5.3.3 初始地应力场计算结果分析 | 第83-84页 |
5.4 地下厂房洞室群长期三维稳定性计算 | 第84-92页 |
5.4.1 洞室群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| 第84-88页 |
5.4.2 洞室群围岩位移分布规律 | 第88-90页 |
5.4.3 洞室群围岩塑性区分布规律 | 第90-92页 |
5.5 围岩稳定性分析 | 第92-93页 |
5.5.1 经验公式法 | 第92页 |
5.5.2 规范法 | 第92-93页 |
5.5.3 围岩塑性松动区判定方法 | 第93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93-95页 |
第六章 引水系统正常运行及放空时稳定性分析 | 第95-125页 |
6.1 引言 | 第95页 |
6.2 三维模型建立及研究方案确定 | 第95-98页 |
6.3 初始地应力场反演计算 | 第98-101页 |
6.3.1 引水系统初始地应力场反演计算 | 第98-99页 |
6.3.2 引水系统开挖未衬砌应力场反演计算 | 第99-101页 |
6.4 引水系统正常运行和检修时稳定性计算 | 第101-124页 |
6.4.1 正常运行工况 | 第102-112页 |
6.4.2 检修工况 | 第112-124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24-125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5-129页 |
7.1 全文总结 | 第125-126页 |
7.2 本文创新点 | 第126页 |
7.3 工作不足与展望 | 第126-12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9-132页 |
致谢 | 第132-133页 |
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| 第133页 |
硕士期间参与的学术会议 | 第133-134页 |
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| 第134-135页 |
附件 | 第1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