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绪论 | 第10-19页 |
一、本文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一)本文背景 | 第10-11页 |
(二)本文意义 | 第11页 |
二、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(一)研究思路 | 第11-12页 |
(二)研究方法 | 第12页 |
三、国内研究动态 | 第12-14页 |
(一)探析政府在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中责任的相关研究 | 第12-13页 |
(二)探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研究 | 第13-14页 |
四、本文的核心概念 | 第14-16页 |
(一)政府责任内涵界定 | 第14-15页 |
(二)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定义 | 第15-16页 |
五、本文的理论基础 | 第16-17页 |
(一)公共产品理论分析 | 第16-17页 |
(二)公共责任理论分析 | 第17页 |
(三)政府职能理论分析 | 第17页 |
六、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7-19页 |
第一章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下政府履职承担的压力 | 第19-25页 |
第一节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影响其发展的主客观因素 | 第19-22页 |
一、客观分析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| 第19-20页 |
二、深入剖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部状态 | 第20-22页 |
第二节 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任务给政府带来的压力 | 第22-25页 |
一、高等职业教育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任务 | 第22-23页 |
二、政府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中感受到的压力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责任缺失的表现 | 第25-29页 |
第一节 从高等职业教育法律政策体系不健全来分析政府责任缺失 | 第25-26页 |
一、高等职业教育专门立法空白是首要问题 | 第25-26页 |
二、现有高等教育专门法律的修订完善亟待关注 | 第26页 |
第二节 从高等职业教育运行体制不完善来解读政府责任缺失 | 第26-29页 |
一、政府落实宏观管理和经费保障的机制不到位 | 第26-27页 |
二、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的机制不健全 | 第27-28页 |
三、政府推动市场调剂的机制不深入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责任缺失的主要原因 | 第29-33页 |
第一节 政府在指导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偏差 | 第29-31页 |
一、角色缺位 | 第29-30页 |
二、角色错位 | 第30-31页 |
三、角色越位 | 第31页 |
第二节 政府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| 第31-33页 |
一、体制机制未能理顺 | 第31页 |
二、政府执政理念上的偏差 | 第31-32页 |
三、统筹管理权限下放问题有待解决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应履行的责任和职责定位 | 第33-39页 |
第一节 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理应履行的责任 | 第33-37页 |
一、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应当履行责任的依据 | 第33-35页 |
二、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应当履行的责任 | 第35-37页 |
第二节 把握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中的定位 | 第37-39页 |
一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离不开政府的评估和监督 | 第37页 |
二、高等职业教育法规政策的完善落实离不开政府的修订与执行 | 第37-38页 |
三、高等职业教育远景规划的编写实施离不开政府的保障和协调 | 第38-39页 |
第五章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履职尽责的路径 | 第39-47页 |
第一节 坚持政府领导,发挥主导作用 | 第39-41页 |
一、政府必须把握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| 第39页 |
二、政府加快建立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法治和制度保障 | 第39-40页 |
三、政府高度重视推进高等职业发展的组织保障 | 第40页 |
四、充分发挥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保障的主渠道作用 | 第40-41页 |
第二节 政府积极引导,落实调控措施 | 第41-43页 |
一、充分发挥政府在示范引导高等职业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动作为 | 第41-42页 |
二、充分发挥政府在引领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桥梁作用 | 第42页 |
三、充分发挥政府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投入中的支持作用 | 第42-43页 |
第三节 政府主动参与,提升学校自治 | 第43-45页 |
一、政府要主动参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 | 第43页 |
二、政府要主动参与高等职业教育育人机制深化 | 第43-44页 |
三、政府要主动参与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优化 | 第44-45页 |
第四节 引入三方评价,优化政府履职 | 第45-47页 |
一、政府评价要实现融合发展 | 第45页 |
二、院校评价要实现双向互动 | 第45页 |
三、社会评价要多元 | 第45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3页 |
专著 | 第48-49页 |
期刊 | 第49-52页 |
学位论文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