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7页 |
| 英文缩略词表 | 第10-11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11-18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| 1.2 关于血液透析技术的发展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评价指标的综述 | 第12-18页 |
| 1.2.1 国内外血液净化技术的发展 | 第12-14页 |
| 1.2.2 肾脏替代治疗模式 | 第14-16页 |
| 1.2.3 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质量评价指标 | 第16-18页 |
|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18-21页 |
| 2.1 研究目的 | 第18页 |
| 2.2 研究对象 | 第18页 |
| 2.3 收集病例信息 | 第18页 |
| 2.4 透析中心信息 | 第18-19页 |
| 2.5 相关计算公式 | 第19页 |
| 2.5.1 流行病学方面 | 第19页 |
| 2.5.2 透析充分性公式 | 第19页 |
| 2.6 观察指标评价标准 | 第19-20页 |
| 2.7 统计方法 | 第20-21页 |
| 第3章 结果 | 第21-33页 |
| 3.1 吉林省血液净化中心开展情况 | 第21-22页 |
| 3.2 人口学特点及年度变化 | 第22-25页 |
| 3.2.1 血液透析患者总体情况 | 第22页 |
| 3.2.2 血液透析患者例数年度变化 | 第22-25页 |
| 3.3 血液透析通路及治疗模式 | 第25-27页 |
| 3.4 传染病 | 第27-28页 |
| 3.5 预后与转归 | 第28-30页 |
| 3.6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疗效特征调查 | 第30-33页 |
| 3.6.1 血红蛋白 | 第30-31页 |
| 3.6.2 血白蛋白[43-44] | 第31页 |
| 3.6.3 血钙、磷、PTH,见表 3.10 | 第31-32页 |
| 3.6.4 spKT/V、URR | 第32-33页 |
| 第4章 讨论 | 第33-36页 |
| 4.1 人口学特征 | 第33页 |
| 4.2 原发病 | 第33-34页 |
| 4.3 透析通路与透析模式 | 第34页 |
| 4.4 传染病 | 第34页 |
| 4.5 抗凝剂 | 第34页 |
| 4.6 预后与转归 | 第34-36页 |
| 第5章 结论 | 第36-3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7-42页 |
|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| 第42-43页 |
| 致谢 | 第4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