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引言 | 第11-27页 |
1.1 序言 | 第11-12页 |
1.2 含砷及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| 第12-13页 |
1.2.1 含砷及重金属废水的来源 | 第12页 |
1.2.2 含砷及重金属废水的特点 | 第12-13页 |
1.3 含砷及重金属废水的危害 | 第13页 |
1.4 国内外含砷及重金属废水研究发展趋势 | 第13-25页 |
1.4.1 化学沉淀法 | 第14-16页 |
1.4.2 物化法处理含砷废水 | 第16-17页 |
1.4.3 膜分离法 | 第17-19页 |
1.4.4 菌藻共生法 | 第19-20页 |
1.4.5 电化学法 | 第20-23页 |
1.4.6 含砷及重金属废水处理新技术 | 第23-25页 |
1.5 含砷废水处理技术发展趋势 | 第25页 |
1.6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| 第25-27页 |
2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7-39页 |
2.1 废水来源及性质 | 第27-28页 |
2.2 研究目标 | 第28-29页 |
2.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29-32页 |
2.3.1 研究内容 | 第29-30页 |
2.3.2 技术路线 | 第30-32页 |
2.4 分析测定方法 | 第32-36页 |
2.4.1 试验主要设备及试剂 | 第32-33页 |
2.4.2 原子荧光法测定水中砷浓度 | 第33-35页 |
2.4.3 玻璃电极法测定水的pH值 | 第35-36页 |
2.4.4 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铜浓度 | 第36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9页 |
3 生产废水中除砷及铜、铅、锌工艺实验研究 | 第39-57页 |
3.1 石灰乳添加量对砷、铜、铅、锌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39-43页 |
3.2 硫酸亚铁对砷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43-46页 |
3.3 曝气时间对砷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3.4 电流对砷、铜、铅、锌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47-50页 |
3.5 停留时间对砷、铜、铅、锌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50-53页 |
3.6 絮凝剂对砷、铜、铅、锌处理效果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3.7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4 生产废水中除砷、铜、铅、锌工艺扩大实验研究 | 第57-67页 |
4.1 扩大试验规模 | 第57页 |
4.2 扩大试验工艺设计 | 第57-65页 |
4.2.1 制酸废水预处理 | 第58-61页 |
4.2.2 电化学反应处理综合废水 | 第61-62页 |
4.2.3 停留时间对电化学反应综合废水影响 | 第62-64页 |
4.2.4 絮凝剂对电化学反应综合废水水质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4.3 废水处理后水质分析 | 第65-6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66-67页 |
5 综合废水处理工艺设计 | 第67-73页 |
5.1 原水水质 | 第67页 |
5.2 原工艺流程存在的问题 | 第67页 |
5.3 工艺流程设计 | 第67-69页 |
5.4 工艺技术指标 | 第69-70页 |
5.4.1 中和反应池的pH值影响 | 第69页 |
5.4.2 硫酸亚铁添加量 | 第69页 |
5.4.3 综合调节池的pH值影响 | 第69-70页 |
5.5 经济效益分析 | 第70-71页 |
5.5.1 新增经济效益 | 第70页 |
5.5.2 运行费用分析 | 第70-71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71-73页 |
6 结论 | 第73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个人简历及发表文章目录 | 第79-81页 |
致谢 | 第81页 |